分類
每周一書

人工智能

突破書廊﹕《順著大腦來生活》
序言書室﹕《人工智慧最後的祕密》
夕拾X閒社﹕《啟蒙的辯證》
界限書店﹕《人形軟件》
獵人書店:《玩具》
解憂舊書店﹕《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
繪本童樂 ﹕《你的創造力在哪裡?》
七份一書店@集成中心(小寫):《非常時代:文學碎音》

早前有一位名叫Blake Lemoine的Google研究人員,他撰文聲稱,Google研發的自然語言模型LaMDA(Language Models for Dialog Applications)具備「自我意識」,他在文中說LaMDA表示希望成為Google的員工而非財產,及希望Google能為全人類謀求福祉等。此事結果是Google以違反保密協議為由,要求該名員工帶薪休假。事件重新引起人們對人工智能是否具備人類意識、情感的討論,亦引起人們對人工智能的倫理反思,及對從業者的自由權益產生憂慮。

Photo by Tara Winstead on Pexels.com

事件並沒有怎樣發酵,但基於「人工智能」如今廣受關注,這次我們也討論這個話題。先談大腦操作,這才是人工智能的模擬對象。突破書廊 Breakthrough Bookgallery這次就分享大衛‧洛克的《順著大腦來生活》,讓我們瞭解大腦的智能並非如電腦那樣系統,而是像叢林那樣充滿衝擊和變化。序言書室 Hong Kong Reader介紹微軟資深首席研究員凱特‧克勞馥的《人工智慧最後的祕密》,既揭穿所謂「人工智慧」既非「人工」亦非「智慧」,也從地球環境、勞動及權力結構方面來瞭解,這項產業背後的剝削、控制慾和不公義。

相對於克勞馥提及的規訓及監視,夕拾X閒社則以法蘭克福學派主將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合著的《啟蒙的辯證》,思考人工智能背後的「工具理性」和「技術理性」,如何藉由實證科學的標準化、量化等趨向,使人類「物化」變成無數孤立的「原子人」,然後資本主義以大眾娛樂是尚的文化產業馴化他們﹕不妨想想google和youtube如何用演算法影響你接觸到的影片和網站。

其他書店介紹了很多相關的文藝作品。界限書店 Boundary bookstore認為譚劍的科幻小說《人形軟件》,在iphone流行的今日,已不是科幻而是寫實。獵人書店 Hunter Bookstore更談到名作家倪匡的《玩具》,小說發表時,機械人還不過是玩具,現在電腦已經發展到主宰我們生活了。解憂舊書店 The Book Cure以Lyman Frank Baum的兒童經典《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按﹕《綠野仙蹤》)來回應人工智能的問題,在Frank Baum的故事裡,被今日我們視作「人工智能」的鐵皮人,也寧可尋求一顆心而不是腦袋(智慧、理性)。另外,創造力雖也由外在環境觸發,其能力也是不假外求的,繪本童樂 Kadey Jadey向我們介紹亞森‧艾倫、萊利‧維茲撰寫,瑪莉卡‧麥雅拉繪圖的繪本《你的創造力在哪裡?》,就說明了這一點。

反過來說,即使人工智能可以寫詩,也無法捕捉人在壓抑時代的細碎感覺,透過七份一書店@集成中心 @1.7book.wanchai(小寫)介紹的葉秋弦主編的文學合集《非常時代:文學碎音》,相信讀者可以重拾並整理抗疫時期幽微的內心感受,想一想經歷了甚麼。

突破書廊 Breakthrough Bookgallery:大衛.洛克 (David Rock)《順著大腦來生活: 從起床到就寢,用大腦喜歡的模式,活出創意、健康與生產力的最高生活法》

科技日新月異,以往只在電影中發生的橋段也有機會成為現實。如果把大腦借給人工智能,或許它隨時比我們更懂得應用和發揮。而我們,還在混亂地度過每一天。與其說人工智能更聰明,或者只是我們從來也沒有好好發揮腦袋這個好東西。怎麼用最簡單的文字了解世界上最複雜的大腦運作?這本書的作者提出了一套解理和運用大腦的方法,讓你懂得順應大腦的特性生活,更好的善用「大腦」這個最強工具。

本書取自數千項大腦和心理學研究,讓你了解有關人類大腦的最新重要發現。透過認識大腦的運作情形,有助於你更專注、更聰明地生活、在壓力下保持冷靜,並從大腦的角度來看待社交世界,解決最困難的挑戰:影響他人。

作者大衛.洛克博士指出:大腦的構造更像是森林而不是電腦,它總是生氣勃勃在沙沙作響,不斷變化。隨著你愈來愈了解自己的大腦,進而有能力改造自己、改變別人,甚至扭轉世界。

本書結合了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研究,從工作、學習、健康、人際相處等面向著手,用大腦最喜歡的方式──說故事的形式來認識大腦,並在每個場景的結尾,總結大腦的特點,包含一份具體清單,讓讀者可以重新評估心智歷程,建立自己強大的心智導演。

序言書室 Hong Kong Reader﹕凱特‧克勞馥《人工智慧最後的祕密》

在這幾年間,人工智能(AI)曾有蓋過人類智慧的勢頭,AI可以寫詩,AI下圍棋可以贏掉世界冠軍,直至最近,Google研發的自然語言模型(LaMDA)系統,甚至變成像《2001太空漫遊》中太空船上的電腦系統一樣,有像人類一般的意志、慾望和恐懼。究竟AI能否取代人類﹖AI發展又涉及哪些倫理問題呢﹖也許大家都在討論。

然而AI並不是一種自生自發的生命系統,它背後需要一個產業鏈來支撐,除了證明人工智能並非如我們想像般無所不能外,也充斥了很多社會偏見和不公義。凱特‧克勞馥的《人工智慧最後的祕密》,就討論人工智慧(即人工智能)背後被刻意忽略的陰暗面,從開採原材料(如生產電池的鋰、稀土礦物、電纜線的橡膠)對環境生態的破壞,生產過程中的規訓和監視,以真人操作冒充人工智能等,還有資料蒐集時對私隱權的侵犯,到其號稱「中立」的運算、分類與辨識系統中常見的偏誤和歧視等。而社會信用評分制度的推行,更早已從資本主義對生產工人的剝削,或網絡科技對罪犯隱私的侵犯,發展到國家對整個社會的管控。

作為微軟資深首席研究員暨巴黎高等師範學院「人工智慧與正義」課程主席,克勞馥憑藉她在行內的閱歷及人文社會方面的關懷,加上大量接觸人工智能相關的學者及其著述,以地圖的方式,為讀者展現出人工智能的真正面貌﹕這是作者走遍各地考察、綜合各方理論然後得出她的結論。她並非從「人工智慧」的理念到實踐去討論何謂「人工智慧」,卻告訴讀者﹕「人工智慧」既不「人工」也不「智慧」,它是「具體」而且「實體」的,它涉及人類運用資源、勞動及各類權力關係,亦與任何權力關係一樣,充滿「主觀」和「偏見」。值得深思的是,克勞馥將整個地球環境、勞動權益,與人工智能的關係納入考量,並討論人工智能本身的監視、控制和征服慾望,也許這就是人工智能設計出來的目的,它就是人類控制慾的一面鏡子。

夕拾X閒社 Mellow Out﹕馬克.霍克海默、提奧多.阿多諾《啟蒙的辯證》

歷史科老師教導給我們,廿一世紀能夠發展到此地步都是因為在人類歷史中曾經歷強調「理性」的工業革命和啟蒙時代。踏入了科技、科學當道的新世紀,我們再也不會像過往的祖先那樣,看到自然現象便以為是天神在懲罰人類。現代人已能利用科學知識,透過儀器精準地預測到地震、行雷、颱風等自然現象的成因、強度、路徑等,這一切都可用科學理性詮釋。甚至到近日Google 公司研發的人工智能已擁有自我意識,但啟蒙帶給我們的科技理性真的那麼好?

夕拾X閒社為讀者帶來由法蘭克福學派的「開山祖師爺」——阿多諾與霍克海默聯合推出的《啟蒙的辯證》,法蘭克福學派是批判理論甚至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一大分支,法蘭克福學派有別於傳統馬克思主義,眼見史太林把教條式的馬克思理論用在蘇聯,日漸變成極權管治。有見及此,不再單是利用階級分析來批判資本主義,他們認為資本主義已透過文化、娛樂等渠道不停灌輸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給大眾。此書分成了兩個主要章節,分別是由霍克海默所寫的《啓蒙的概念》和由阿多諾所寫的《文化工業:作為群眾欺騙的啓蒙》。這兩個章節能夠了解到他們對於理性的反感,他們繼承了韋伯(Max Weber)的工具理性學說,簡單來說就是用最少成本換取最大的利潤,正正是被資本主義利用得淋漓盡致。韋伯曾言假若我們的社會只會強調工具理性的話,將會變成一個鐵籠(Iron Cage),這亦是此書其中批判理性的其中一個原因。

工具、技術、科學理性均是對於人類的一種壓迫,在理性下,人會將所有事物(包括人類)都以對象化、科學化、標準化的角度分析。科學的角度會使人類失去主體性,導致會被物化甚至是異化,猶如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之一弗洛姆所說社會需要的是可以被取代的「原子人」,不單如此,技術理性亦是帶給了人類殺身之禍,兩次的世界大戰都教給人類戰爭的可怕,那正正是理性的「副產品」。在自由市場下,我們還是自由選擇嗎?阿多諾會回應你絕對不是,資本家已壟斷了大眾文化,文化工業裡,文化成為了娛樂的一種,而娛樂亦給於大眾幸福,基於單向度的輸出,人們滿足於這些虛假意識當中,再也不會有任何批判能力。再者,文代工業提供的娛樂都是大同小異,因為理性作怪,就連娛樂都標準化和統一化。在市場中,那些不可被剝削或交易的藝術性質讚賞會轉化為購買力,使得出版社等機構只會選擇與一些受到讚賞的作者合作,令到其他藝術家都迫於無奈投入成為文化工業的一部分。

理性或多或少都是對於人類有一定的幫助,但若每一件事物都需要透過標準化、量化的角度去了解,那不就是墜入了韋伯提出的鐵籠了嗎?當然理性不只是有工具理性,在法蘭克福學派後期,其中一名代表人物哈伯馬斯認為我們可以發展出溝通理性,使這個啟蒙發展可以更完善。

界限書店 Boundary bookstore﹕譚劍《人形軟件》

二零一零年,摺疊型電話依然流行,Iphone4是最新的流行產物。在那一個人們剛剛掌握科技,仍在適應觸控螢幕的世代,作者譚劍寫出了《人形軟件》的故事:現實世界的人類建構了另一個網絡世界,兩者同時並存,而「人形軟件」,即現實你我在網絡世界的分身。某日,「網絡銅鑼灣」與「網絡旺角」在同日發生恐襲,網上獅子銀行發生神秘劫案,贓款不知所終⋯⋯當網絡世界禍不單行,人形軟件和現實的人類到底要怎樣收拾這個殘局?

小說於二零一九年修訂再版,來到此時,科技進步已經令人工智能主題小說變得寫實,一切不再是單純的「科幻」。當我們自以為是科技的掌控者,但卻反過來被科技玩弄(想想那些你不懂得怎樣操作電子產品或軟件的時候),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對我們到底是好是壞?這是本書想要探討的內容,亦是身在二零二二年的我們須要反思的問題。

獵人書店 Hunter Bookstore:倪匡(衛斯理)《玩具》

講人工智能,沉甸甸的書未必個個都接受,來讓我們介紹一個影響我們甚深的小說吧。說在前頭,這本書完全顛覆了我作為「換位思考」的認知。

科技日新月異,何謂機械,何謂人類,界線模糊。以往我們當機械是玩具,歡天喜地入手電腦/相機會介紹為:「買咗新玩具!」但可有想過,在某一個將來,或可說是平行時空,誰才是誰的玩具?

看衛斯理小說不能被劇透太多,說是大大話話看過百本以上,《玩具》是其中一本最震撼的,大家看過就明白的了。

解憂舊書店 The Book Cure﹕Lyman Frank Baum《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

Google研究員可能想進軍奇幻文學界。我所認知的人工智能是依賴人輸入的數據,所謂情感也是人為數據,是可預計,相較人類是不可預測。我聯想起比較古老、有自我意識的機械人,是《綠野仙蹤》的鐵皮人(他並不完全是人造的機械人)。《綠野仙蹤》是過百年的經典兒童奇幻文學,我小時候很流行,許多圖書、電影、電視、卡通等傳播,當時我很喜歡。當中有幾個主要角色:女主角—桃樂絲、鐵皮人、稻草人、獅子。他們在一個作者虛構的國度内歷險。幾個角色都有自己追求的東西,而這些東西都是自我意識所產生,像鐵皮人被壞人取走身心,他求魔法師給他一顆心;稻草人因為腦生草,想要智慧;身為獅子卻膽小,他追求勇氣。故事是寫給孩子看的,故事描述角色們其實擁有這些東西,只是沒有自信,所以是鼓勵孩子認識自我,最後得到魔法師施法(我看是欺騙)而獲得,這也提醒人要認同身邊的人。故事中鐵皮人跟稻草人討論時說他寧願要有心,因為有腦是不能使一個人感到快樂的,而快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件事情。當然人工智能可以跟據數據隨便說出它快樂,但快樂就是否單憑語言說出?這是一個很好的故事,應多與孩子分享,或說給AI聽,看它有什麼反應。

繪本童樂 Kadey Jadey﹕亞森‧艾倫、萊利‧維茲 (作者),瑪莉卡‧麥雅拉 (繪者)《你的創造力在哪裡?》

世界上到處都是聰明絕頂的人,卻不是所有的都能擁有非凡的成就。真正的關鍵往往在於,他們是否同時富有創造力,成為改變世界的人。

這次為大家介紹《你的創造力在那裡?》。書中每幅圖畫,每段文字,都像鼓勵著我們無論是多麼微不足道的事,也應樂在其中。我們每天即使如常地生活,卻不要忘記四周的小事物,能讓你發揮豐富的創造力,甚至讓你想做一些別人還沒有做過的事情。

有時候,創造力是只是改變你一天的小小想法;
有時候,它卻是改變世界的巨大想法。

當人生達到某個階段,很容易忽略日常熟悉的事物。可能成為父母後,變得失去耐性,就如沒有時間容忍一些孩子像是無聊愚蠢卻是充滿創意的問題。

帶著這本書,提醒著你無論是多麼年長,都應為自己依然抱著孩子般的好奇心而高興。

七份一書店@集成中心 @1.7book.wanchai(小寫):葉秋弦主編《非常時代:文學碎音》

疫情為我們的生活增添各種荒誕,有顯而易見的,也有幽微而難以察覺的,靜待我們寫出來。

《非常時代:文學碎音》是一本難得的香港作家合集。這本書的編者設計不同處境、異常狀態,讓21位跨世代香港作家選取感興趣的範疇書寫,文類囊括新詩、散文、小說,作家以各自的方式描繪、紀錄這個「非常時代」。

每人的聲音是細碎的,但我們細碎的聲音,組合起來便呈現了一個荒誕時代的面貌。我們可以看到不同角色,甚至自己,在急速變異的洪流中如何自處。例如盧真瑜的〈Staycation〉,Staycation本身就是因為疫情才誕生的詞語,封關下人們唯有去酒店當作異地旅遊。而對她而言,酒店空間讓她得以脫離日常生活,好好梳理自己。適然的〈恩恤探訪〉寫探訪病重親人的重重關卡,疫症下見多一面也如登天。

除了這本書,也不妨與其他書寫疫情時代的作品並讀,例如何福仁的詩集《愛在瘟疫時》、偵探小說合集《偵探冰室·疫》、華文作家合集《孤絕之島》、外國小說合集《大疫年代十日談:世界當代名家為疫情書寫的29篇故事》等等。其實我們也可以執筆,寫自己眼中的非常時代,也許未來的人工智能讀到後也會驚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