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陣子,公共圖書館有些決定引起了大家的討論,今次我們以「你的圖書館」為題,由各書店想像自己設立圖書館時,會首先考慮購的書,可以是經典、怪奇、另類,甚至令人討厭的讀物。首先,少少同渡館給我們帶香港資深圖書館館長暨作家梁科慶,以圖書館為主題的短篇故事集《圖書館人間》,帶我們走入圖書館發生的事件,以讀者的角度,旁觀圖書館內的趣事和苦事。繪本童樂藉由繪本《騎着恐龍去圖書館》裡面的故事,既讓讀者領悟圖書館的靈活,又以一本書書店與圖書館作對比,指出「卷帙如海」的難得。獅墨書店更以呂大樂的《市民的大會堂》,讓大家回首全港第一間圖書館所在的大會堂,在數十年前落成的初衷﹕那裡不單有圖書館,更是一個公共文化空間,讓大家在不受干擾的環境下閱讀及進行各種文化活動。對我城所自詡的「繁榮」「穩定」,大會堂發揮了重要作用。樂文書店送上了高馬可的《香港簡史》,裡面描述從漁港、不毛之地,到國際大都會的轉變,或可引證圖書館推動都市文化水平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因為某些法例的詮釋,公共圖書館將某些作者非關政治的圖書下架,然後政府建議市民到書店購買圖書館沒有的書,令這些書在舊書店被炒至高價。作為書店,除報以一笑外,也沒有甚麼好說。如此一來,我們的圖書館就應該有更多被下架的邊緣書籍,比如解憂舊書店介紹黑貓C的推理小說《崩堤之夏》,就以2019年大家熟知的事件為背景。又如這次獵人書店以中國作家王力雄的《你的西域,我的東土》和他藏族太太唯色寫的《殺劫》作為其圖書館的首選書,也是在中國大陸被禁的作品,同樣絕跡於公共圖書館。前者是對新疆的紀錄,後者記述文革時的西藏,當然這些內容肯定上不了架。夕拾X閒舍這次頗為用心地談到江紹祺的《華人男同志跨地域研究》,此書是香港性小眾爭取權利的歷史。香港雖說曾是英國殖民地,但同性性行為去刑事化比英國本土要遲得多,而且還帶有對非白人的歧視性執法,可謂「路漫漫其修遠兮」。最後要介紹的,是Sidney Cheung的《Hong Kong Foodways》,而序言書室以這本書作為圖書館首選書的原因,是發現在離散群體身上,往往能發現食物一直被忽略的凝聚力量,任何關於某群體的食物之書,都是對該族體最私密記憶的保存。
少少同渡館 littlelittle_books:梁科慶《圖書館人間》
陪伴很多人成長的梁科慶先生曾任圖書館館長,這本著作《圖書館人間》就是以圖書館為主題的短篇故事集。
十來個故事都以圖書館中發生的事為主線,有些以讀者角度為切入點,有些則以圖書館工作者角度為切入面。有些故事是有趣的,也有些故事是辛酸的。
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一個故事講述一位新入職的圖書館館長志願推廣閱讀,但進到職場後,發現每天的工作都是行政工作。多麼諷刺呢,明明推廣閱讀才是圖書館存在的最主要目的,然而圖書館工作者每天卻花了很多時間在繁瑣無意義的行政工作上。想這篇短篇故事也隱藏了梁科慶的真實心聲。梁科慶先生現已退休,全心投入寫作,或許他現在正在做的事比起圖書館更能「推廣閱讀」吧!
在後記裡,梁科慶先生寫了一句「人在職場,身不由己」。筆者不禁慨嘆,其實不止職場,人在這地,可供我們選擇的空間又有多少?
繪本童樂 Kadey Jadey:劉思源 作者 / 林小杯 繪者《騎着恐龍去圖書館》
有些創作把個人的經歷與想像的連接,有些創作則以紀實與評論,成就一本又一本的智慧。如果只能先選一本,或許我會選擇邀請惜書之人帶一本書來分享。
書店沒有書,抑或是書店只有一本書,背後引發的想像是我認為閱讀的原意。閱讀無法用很實質的指標衡量,每個人本來就應該有所偏好,也對不同的文字圖案有所詮釋,一刀切的分類其實不盡可靠。
當每位作者拿出最有信心,至少將自己所迷戀、確信的思想躍然紙上,每一本都值得在開放的平台招徠讀者。
最近看了一本《騎着恐龍去圖書館》,那麼大一隻恐龍怎麼可能擠進小小的圖書館,幸好館長的靈活,讓它也有辦法享受聽故事的樂趣。活的思想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讓美好流通。
圖書館是海,讀者是河。不然我放這句好了,想像自便。
獅墨書店 Lion’s Ink Bookstore:呂大樂《市民的大會堂》
公共圖書館是一個收錄和典藏圖書的地方,同時也是社會中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間,除了書之外,也提供設施給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香港的文化空間也不是不夠,除了圖書館,還有各區的市政大廈和大會堂。影響文化發展的,恐怕並不是這些硬體設施,而是政府和社會看待和使用這些設施的方式。
中環的大會堂是香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間,也是歷史悠久的一批,最早可以追溯到1869年落成的第一代大會堂,而如今所見的中環大會堂也已經服務了市民六十年。但呂大樂教授編成的《市民的大會堂》,並不單是大會堂六十週年的紀念冊,也不只是要講一些歷史故事或建築特色,而是透過管理大會堂,以及在大會堂舉辦過文化活動的人,講述香港社會對待這個文化空間的態度。
大會堂過去六十年的歷史,反映香港社會在戰後經歷了百廢待興、工業轉型、人口暴增的情況底下,努力創造一個能讓一般升斗市民共享的文化空間。大會堂開幕時,總督柏立基在致辭中說:「今日開幕之大會堂,其歡迎市民蒞臨之故,非因市民乃繳納稅餉者,而係因市民乃此城市之藝術及社交生活之分享者。是以踏入大會堂非若進官府訪仕宦,乃為分享建築物內之一切美好設施。」
一座公共文化空間,必須要有充足的文化內涵,才能發揮他的功效,讓市民享用,因此大會堂過去幾十年不斷舉辦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而且少受外間的力量干擾,全憑主事人員的專業。如果因為政治的緣故,將空間內的文化資源和內容都掏空、下架,那麼這座設施空餘水泥軀殼,又有什麼意義呢?
樂文書店 Luckwin Bookstore:高馬可 (John M. Carroll)《香港簡史》
1841年1月25日,一隊英國海軍官兵在中國南方珠江三角洲一個小島登陸,升起英國國旗;第二天,英國遠征軍司令代表英國政府正式佔領此地。
這個名為香港的不起眼小島,注定不平凡的歷史正式展開。
由「不毛之地」到「#東方之珠」,由小漁港到#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地理優勢,令這個彈丸之地總是在世界舞台佔一席位;由兩個世界的邊界,由英國殖民地到中國的特別行政區,香港的曖昧身世,令這個矛盾的地方總是難以說得清。
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回權中國。「香港故事展覽以香港回歸作結,但這個由香港人書寫的故事仍將會日復日、年復年的永遠延續下去。」香港歷史博物館常設展更新之前,以這句作結。今天,香港再次站在歷史關口,香港人書寫的故事面臨另一次重要轉折。
解憂舊書店 The Book Cure:黑貓C《崩堤之夏》
以前未有自己的書店時,我很喜歡圖書館,若沒有工作,我每天必到公共圖書館,即使到其他區分逛街我也會到當區的圖書館,反而很少到書店,因為書店書種不多,未必找到想看的書。到自己開了舊書店,圖書館成了我的競爭對手,不過最近特首提議市民可到書店購買圖書館沒有的書,就振興了舊書店業,那些無法在圖書館借的書,在舊書店現已炒至高價了。若作為讀者的我,要推薦圖書館藏書,夏天將至,選一本推理小說《崩堤之夏》。提起推理小說,倪匡先生也說過最難寫的就是推理小說,而一般人只想到日本或歐美作品,其實本地也有出色的推理小說作家,如陳浩基和這本書的作者黒貓C等。外地作家寫得好看,除了他們真的厲害,也可能因為我們不熟悉當地環境、文化等,不容易察覺不合理的地方,但要寫我們熟悉的地方,作者真的要心思細密。這本小說設定在2019年夏天,現實這個夏天,在香港所發生的事無人能忘記,書是這樣描述:「堤壩已經崩坍,憤怒的洪水已經填滿了街巷、馬路、廣場、山野」。作者虛構一起發生在反送中運動期間的命案,串連抗爭者、記者和警察角色,而背景是真實的社會,六四、六一二、七二一、八三一,作者把真實影像一一呈現,各個角色的形象與立場細緻鮮明,這不只是推理小說,更像是一部歷史記錄。讀推理小說本來就會引發思考,更何況與我們如此貼身的故事,能感染讀者更多情緒,並深入思索。老實說,既然特首用心良苦,圖書館不要入這本書(相信也不會入),讀者請到書店購買。題外話,早前我想看一看近這兩年中文版的《香港年報》,圖書館竟然沒有(圖書館app沒有顯示),究竟入書是用什麼準則?
獵人書店 Hunter Bookstore:王力雄《你的西域,我的東土》 / 唯色《殺劫》
有時候,對於同一件事認知可以非常不一樣,例如當權者與我們口中的「公共利益」、「尋常」與「濫用」。
如果關注中國民族議題的讀者,應該會認識兩位很著名的作家王力雄與唯色。中國作家王力雄著有小說《黃禍》,亦曾深入中國大西北:西藏與新疆,著成兩本相關研究的經典著作《天葬:西藏的命運》《我的西域,你的東土》,也曾因為著作被扣押。王力雄太太唯色,是一個同樣有份量的藏人女作家,2003年出版的散文集《西藏筆記》被中國當局認為有「嚴重的政治錯誤」而遭查禁,之後成為獨立作家、詩人,居住北京、拉薩兩地,無法獲得護照旅行,是自況中國境內的流亡藏人。其著作有《西藏火鳳凰》《絳紅廢墟》《疫年記西藏》。
這兩名現在都還在中國的作家,著作已無法在香港的圖書館中上架,但實在是不明白,希望國土人民活得平安豐盛而寫的文字有任何罪名,或許爭取權益已是違反國家安全?但明明這兩位作家,對國土的愛應該比許多人更多啊。
紀錄新疆的《我的西域,你的東土》和文化大革命下的西藏《殺劫》,前者將睽違十六年新增續篇,後者亦有2023年全新修訂版,愛國就從了解她入手吧。
夕拾X閒舍 Mellow Out:江紹祺《華人男同志跨地域研究》
近日俄羅斯的下議院將通過一項動議,將女性主義列為為極端主義,因為女性主義支持離婚、拒絕生育、墮胎等,都是會影響到「人口減少」的思想,影響到俄羅斯的國家人口政策。聯想起在《單向度的人》中的一句內容「提高生活率是為了私人歡愉,還是為了後續的商業及政治效用?」。少子化、人口減少的情況下,影響到人口的進步思想都成為了國家安全的一部分,更為鼓吹女性再生產的角色,歌頌女性的天職。即使香港近日,有報道指出香支持同性婚姻比率創歷史新高的60%,惟宗教右派、本地保守勢力都一直否定他們應有的公民權。更有某議員直指同性戀是違反了國安大法。而且,在美國1969年着名的石牆事件,正正就是一群同性戀在長期面對着警察的針對、暴力下所爆發的一場抗爭。在圖書館藏書就是政府推薦的年代,想必論述性小眾的書籍也會漸漸成為一些被討厭的書籍吧。
有見及此,本周夕拾X閒社 Mellow out 為各讀者推介香港著名的性/別研究學者江紹祺著的《華人男同志跨地域研究》。江紹祺研究集中在中國、香港、英國的華人同志,而這三個地方的關係亦錯綜複雜。此書在討論香港的部分,除了是研究男同志之外,更有涉及到香港的同運歷史。
香港有關於同性戀的法律很大程度上都是跟隨着宗主國,即英國的條文,但香港的法律條文也不是100%跟從英國,英國早在1967年就已將同性性行為去刑事化,但香港則要等到1991年才進行去刑事化的改革。推動同性性行為去刑事化的主因是1980年的麥樂倫事件有關,蘇格蘭籍督察麥樂倫被指控進行嚴重猥褻行為,更被人發現身中5槍死在警察宿舍內。有關於麥樂倫的死因,不少人認為他是死於謀殺,委員會卻認為麥樂倫是死於自殺,真相則遭受當時警方極力掩飾,因而引起了媒體的關注,更令市民質疑政府的公正性。殖民政府亦檢視有關於監管同性戀行為的法例,港人在不斷要求殖民者進行人權改革和民主化的訴求下,政府不再監管21歲或以上的同性在私人場所發生的性行為,經同志的司法覆核後,現時的同性性行為(肛交)與異性性行為的合法年齡統一為16歲。
香港一直沒有就着同性戀去刑事化的成因有三,先是社會並不認為同性戀是一個社會要探討的議題,故當時沒有人討論。第二是華人同性戀者極為低調,在英國的管治下十分謹慎,也受到了功利家庭主義和父權制的影響,不會主動地向爭取權益。第三是通常較高調的同性戀者數都是歐洲人,基於白人的種族,警察一般不會起訴他們。華人不單是非政治化,更十分強調家庭的角色,令Memba更難「出櫃」,因以家庭利益為優先,若公開同性戀的身份必然會為家庭帶來恥辱。為了符合家人的期望、傳宗接代等,而需壓抑個人的性傾向,被迫與異性結婚。因而,引伸不少Memba人到老年才向家人出櫃,誘露壓抑多年的性傾向,猶豫電影《叔叔》中的故事。
香港最盛行討論同性戀的年代,正正就是去刑事化的九十年代,當時社會上出現了很多服務性小眾的團體,像是十分一會、啟同服務社、基恩之家等。但這個時候的同志組織並不像在六十年代「石牆起義」中的同志般在政治、街頭上抗爭,與西方不同,早期的同志組織是以自助模式、服務導向、社群網絡為主。例如是十分一會,他們會定期舉辦一些行山、燒烤、球類運動等聯誼活動,目的是以聯誼、康樂的方式凝聚一班同志,令同志明白出櫃並不孤單。他們不是為了改變法律,而是希望透過教育其他Memba和發展同志的社群,令他們可以正面地建立同志的身份,令他們能定位在一個較大的自已人群體中。甚至在1996年的華人同志交流大會宣言中提及:「我們應該按華人社會及同志的獨等處境,發展出適合自身文化處境的同志理念,讓同志健康和諧地融和在大自然中」。華人社會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強調去性化,對性選擇避而不談,不論「直攣」都需壓抑自我的性欲。可見,在這個時期更多的是想透過「同化」,淡化同志身份之間擁有性欲這一面,從而建立同志都是一名「良好公民」的形象,令同志身份能夠更容易融入主流社會。
但同志運動也漸漸激進化,不再只是聯誼活動,會走上街頭抗爭。除了行動方式不同之外,他們的形象也不再是以往的「良好公民」,而是激進和對抗的方式達致平權。特別是香港彩虹,多次以社會運動的方式去表達同志的權利,像是在2001年到紅十字會抗議捐血指定歧視男同性戀者、在2002年有一對喜好BDSM的夫婦因舉辦了SM Party而被捕,香港彩虹的成員亦故事穿上BDSM的衣服到警察外聲援他們,自宗教右派勢力的回潮,以明光社為首的宗教團體不斷攻擊同性戀者,而香港彩虹亦因抗議天主教主教陳日君的反同性婚姻言論,而刻意在彌撒時到教徒面前按吻和大叫口號。這些行為引來不少批評,先是一些主流的批評,認為他們是異類、不尊種社會等,甚至連同志團體也不滿香港彩虹的行動,認為他們是令同志社群蒙羞。顯出同志團體的定位不一,同志圈內也有較保守的傾向。自香港彩虹的出現,同志選擇以社運的方式來爭取權益,同志遊行、集會等也開始出現,挑戰異性戀霸權和為其他不公義之事發聲。2005年亦舉辦了第一屆的國際不再恐同日,用以紀念同性戀去精神病和回應宗教右派的攻擊,甚至到2008年的國際不再恐同日提出爭取民主、普選的訴求。同時香港的第一屆同志遊行也在2008年舉行,亦有1000人參與。
麥樂倫事件後,政府終於將肛交非刑事化,同志議題才能夠進入社會討論的議程中,亦自90年代起,不少的同志組織成立,以聯誼、服務、認識為主,令同志們知道自己不孤單,選擇以「同化」的方式,希望令同志能夠更容易融入社會。自受彩虹行動的衝擊,同志運動開始變得激動,舉行了國際不再恐同日、同志遊行等。
序言書室 Hong Kong Reader:Sidney Cheung《Hong Kong Foodways》
曾想過要建自己圖書館的話,「應該」要多放些高大上的書。但應該是一件事,實際要找到自己的性格和喜好,卻不應該從那裏開始。所以我更願意從自己的日常愛好中找書。張展鴻教授(Sidney Cheung)的新作Hong Kong Foodways 就恰如其分。
身處外地時,香港最令我掛念的總是其食物。與香港移民一起,其中一個話題就是哪裡開了有香港特色的餐,提供香港味道。燒味、菠蘿油、港式奶茶,總能多少解些鄉愁。
在香港覺得輕鬆不過的日常食物,卻是香港移民的精神歸屬。因為失去才知珍惜,因為距離才知矜貴。Hong Kong Foodways 正好從香港的地理、歷史、文化多樣去考察許多香港飲食文化的獨特來源。這種人類學的視野,從食物看到香港的社會經濟狀況,亦從社會經濟狀況,讀出香港食物的可愛難得之處。
這是一本對香港食物的禮讚。中西日韓美食雲集於此,街頭味道到奢華盛宴無一或缺,只有香港如此獨特。同時代表著兩種人生所愛,作為我的圖書館的第一本書,也算難出其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