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Bookstores 每周一書

電子煙

繪本童樂:《默默》
解憂舊書店:《最後的吸菸者》
界限書店:《像哲學家一樣思考》
獵人書店:《躲在超市後門抽菸的兩人》
序言書室:《國家:過去.現在.未來》

近日政府打算立例禁電子煙,其實吸煙和禁煙這兩件事,似乎不會從人們的討論中消失。全面禁煙後,煙民找到電子煙作為替代品,久而久之,政府自然也會想出一些措施來禁電子煙。不管有沒有禁煙,吸煙這種行為都依舊會存在﹔就禁煙來說,其目的雖然是要杜預吸煙,但如果沒有人吸煙的話,禁煙也失去了執法的理由,也無從藉由「禁」煙徵收稅項和罰款。

Photo from Webpage of Asia News Network: https://asianews.network/hong-kong-to-ban-e-cigarettes-starting-april-30/

就此,繪本童樂希望我們放下「吸煙」和「禁煙」之間的矛盾,從麥克安迪原著、西蒙娜繪畫的《默默》那裡,去感受生命此刻的美好。既然不管是傳統香煙抑或電子煙,多多少少對健康也有危害,不如去追求內心的平和和對生活的熱愛。店員不吸煙的解憂舊書店,則透過筒井康隆小說《最後的吸菸者》中的無煙烏托邦,思考作者筆下的反煙極端化,以健康凌駕思想的政策思維,最終會否剝奪個人自由及權利。

同理,電子煙是否比香煙「健康」呢﹖是否非要取締不可呢﹖就吸煙的目的來看,電子煙和禁傳香煙沒有分別,最終都指向快樂和自由的問題。哲學一點,就如界限書店說的,一吸一呼只是避苦,並不是快樂,界限書店引用《像哲學家一樣思考》,分享伊壁鳩魯派和斯多噶派對快樂的看法,最後以斯賓諾莎的話,提出我們只認識到(或許只是相信)我們的行為會帶來自由,但不知這些行為背後的因素。獵人書店透過地主的漫畫《躲在超市後門抽菸的兩人》談到很多香港人有共鳴的情景﹕社畜平時在超市附近看見一女子的笑容,一天在後門抽煙時突然有另一位女子來搭訕,並邀他一同抽煙。生活在繁忙都市,後門抽煙是被工作壓搾後剩餘的自由,也是一種街頭認識朋友或異性的活動﹔而禁煙,就代表連最後一絲虛幻的自由,也要奪走。

序言書室以鮑伯‧傑索普的《國家:過去.現在.未來》結束這次的每周一書,也許亦回答了很多人心裡的疑問。國家,附了民主和獨裁之外,還有甚麼呢﹖其實民主與獨裁只是國家功能及其對人民影響的其中一個側面。以禁電子煙為例子,我們就可看到一種國家層面的政府職能,而這又與民主與獨裁沒有多大關係的。一支煙,似乎背後涉及太多的權力話語,個人自由與健康的衝突只是當中一個表象。

繪本童樂 Kadey Jadey:麥克安迪 (Michael Ende) 作者 / 西蒙娜 (Simona Ceccarelli) 繪者《默默》

吸煙與禁煙這兩者間的爭論似乎永遠不會消失,就像我們對時間的追求和對生命意義的探索一樣。

麥克安迪的《默默》是一部深具啟發性的作品,讓我們重新審視時間與生命的價值。當我們在生活中被工作和金錢壓得喘不過氣時,《默默》提醒我們停下腳步,感受每一刻的美好。

《默默》中描繪的時間盜賊,讓人們變得機械、冷漠,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情。這一情景聯想到人們對煙草的依賴。電子煙作為香煙的替代品,或許在某些方面減少了傳統香煙帶來的危害,但不變的是同時也讓人們陷入另一種依賴與迷惘中。

吸煙本身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行為,無論是傳統香煙還是現代電子煙,都代表著某種人類的需求與習慣。禁煙政策是為了公眾健康著想,但正如《默默》中所探討的,時間與生命的價值,不是簡單的禁令所能解決的。

電子煙是否比傳統香煙更健康,這個問題本身也許沒有絕對的答案。然而,在《默默》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真正的健康與幸福,來自於內心的平和與對生活的熱愛。

解憂舊書店 The Book Cure:筒井康隆《最後的吸菸者》

吸煙和禁煙(戒煙)這兩件事,除了在世界各地社會討論不曾消失,在我的家庭何嘗不是沒完沒了。一個苦口婆心、恐嚇威脅,勸誘戒煙;一個裝聾扮啞、偷偷摸摸,偽裝戒煙。我這個非吸煙者絕對舉腳贊成全面禁煙如禁毒。寫過《穿越時空的少女》的日本作家筒井康隆,在1987年寫了一個短篇小說《最後的吸菸者》,就是描述一個未來無煙的「烏托邦」社會。主角是一名小說家,也是老煙鏟,以「我」訴說如何成為最後的吸煙者。小說一開始時已來到只剩下最後兩個煙民:他和另一畫家,畫家在「我」當前被擊倒後,小說家就成為了最後的吸煙者。主角堅持吸煙並對反煙人士質疑:「健康第一,是反菸運動者的至高無上綱領。寧要健康,一『思』不苟,他們絕不會為了一分一毫的思想,而犧牲了健康。這樣的不吸菸者,簡直就是傻蛋一個!即使傻蛋們都能長命百歲,結果也只是成為年輕人的累贅,一大群癡呆老頭罷了。」在這個反煙運動走向極端的時代,人們以健康為由,把吸煙者汙名化、視他們為社會害蟲,反煙運動獲得空前勝利。吸煙者不獲聘用、交通票價倍增;公園貼出告示「狗及吸菸者禁止入內」;公眾人物被迫表態放棄吸煙,否則被批鬥;香煙貿易遭禁絕,只有黑市私煙。市面上,由最初歧視表達對吸煙者的不滿,到後來演變為騷擾吸煙者生活,甚至動以私刑殺絕等。看到這裡,讀者會思考,究竟健康是否就是至高無上,可以凌駕一切價值:人權、自由等?作者故意把非吸煙者描寫成愚昧的群眾,而這種群眾幻象最終造成悲劇,在歷史上屢見不鮮。小說雖然誇大諷刺,但也不是沒可能發生。作者本身是小說家兼老煙鏟,相信對反煙運動十分反感才寫下這個故事,而他活到今天已是89歲高齡。小說有個有趣但可怕的結局。因此我也只能把家裏劃為禁煙區和每天問何時戒煙而已,不能控制更多。作為非吸煙者,不論電子煙或傳統煙,我比較介意「火車頭」,因為吸煙者也不能剝奪我呼吸新鮮空氣的自由。 (圖片是日本版封面,因為我喜歡那幅圖畫。這本短篇小說集有中文版由台灣允文化出版。)

界限書店 Boundary Bookstore:安.魯尼《像哲學家一樣思考》

電子煙就如真煙的屁股,永遠帶着討論的餘溫;且當有人揚起有關真煙的議題時,有關它的也會一併燃起熊熊烈火。但繼杜絕真煙後,政府作為法例提倡者似乎是要把民眾口中的煙屁股也奪走,為的好似已經不止是金錢,而是民眾最廉價的共同快樂。怨聲之中,我們不禁開始思考快樂及自由的哲學,已許思緒未必深入如學者,也肯定有三五秒的糾結過,那麼不妨拾起這本圖文並茂,由淺入深的書籍——《像哲學家一樣思考》。

吸電子煙的人談不上怎樣快樂,但好像沉沒在一呼一吸的循環裏會,比起其他時節沒有那麼不快樂。那麼避苦和快樂是一樣的嗎?在生活非常艱難的時候,這似乎是最好的希望。某些東方的宗教和哲學提倡一種超然淡漠的態度,鼓勵我們退一步,觀察且承認所發生的事情及我們對它的感受,但不讓自己被事件和感覺所控制。伊比鳩魯相信,那些認為自己喜歡對自身有害事物,比如酗酒、懶惰等的人,並不是真正的快樂。有關真正的快樂,古希臘的斯多葛學派認為我們無法阻止自己感到痛苦或失望,但有能力限制其對我們的平靜所造成的影響。以現代的用語來說,類似於「正念」。

電子煙顯然不是快樂的秘方,但「吸煙」將永遠存在,我們或會說,吸的是真煙也好、電子煙也好,煙也該如自由被我們掌握手上,因為那是我們自願接受的苦。

那就不得不談到2008年在德國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行的一項神經學實驗,它讓我們對自由意志議題了嶄新且驚人的認識。研究人員使用核磁共振掃描儀來瀏量受試者的大腦活動,這些受試者正在選擇是用左手還是右手按按鈕。透過觀察大腦活動,神經科學家發現,他們可以在受試者自認為已經做出決定的七秒鐘之前,預測出受試者將要做出的選擇。

正如同書中哲學家斯賓諾莎350年前所說,「人相信自己是自由的,只因為他們能清楚認識到自己的行為,而不知道這些行為是由什麼原因決定的」。或許在這場風波過後,不論結果如何,我們都能撥開煙霧,再對自由議題深思一遍。

(由實習生Ariel撰寫)

獵人書店 Hunter Bookstore:地主《躲在超市後門抽菸的兩人》

在現代城市文化中,煙往往比實際抽吸尼古丁所代表的更多,就以香港為例,不論是電影《志明與春嬌》以煲煙戒煙比喻都市男女即食愛情,還是樂隊Dear Jane《哪裡只得我共你》MV中,都市人藉抽煙逃離庸碌日常。

這本漫畫《躲在超市後門抽菸的兩人》,是日本漫畫家地主創作的戀愛喜劇漫畫作品,故事由日日奔波的中年社畜佐佐木開始,他每日的工作慰藉就是希望到附近超市看美麗可人的山田小姐的笑容。結果有一天,佐佐木找不到山田小姐,到後門抽煙時,卻發現已經有位非常性格打扮的女子自稱田山小姐,並邀請他一起吸煙。

這個漫畫透過佐佐木與山田/田山小姐的相處,有趣地描繪了在工作時會帶上不同面具的人們,也透過這種錯摸,寫出了繁華都市中一些灰暗與煙霧彌漫的角落,是一本很適合成年人工餘時看的漫畫!

序言書室 Hong Kong Reader:鮑伯‧傑索普《國家:過去.現在.未來》

在這個紛亂的時代,我們好容易將國家分成民主與獨裁。而近年也有不少人為獨裁平反,說比起民主的混亂,獨裁也有優勝之處。事實上,香港就沒有真正民主過,也成功發展成一個國際大都會。新加坡、台灣、南韓等地區,經濟得以急速成長的起步階段,也沒有民主。那麼一個地方的成敗,似乎不單是民主與獨裁的差別。某些「討論」似乎就會停在這邊,下一個「民主與獨裁都各有利弊,彼此尊重就好」的結論。但如果我們不以之為結論,而是起點呢?如果我們認真的去思考,國家的運作除了民主與獨裁,還有什麼因素?這就是《國家:過去.現在.未來》的入手點。

國家事實上是個非常複雜的東西。用心去想的話,我們甚至連它的邊界哪裡都不清楚。說的不是實質的領土,也是其作用、成員、目的等等。今日看到國與國的競爭與戰爭,也會直接說美國怎樣、俄羅斯這樣、中國那樣。但國家畢竟不是一個人,也沒有統一的意志。更多時候國家是無常多不同力量在爭逐的場域。在民主國家當然有民主選舉的競爭,但在獨裁國家,也一樣有不同的派系與利益集團。這些互相競爭也矛盾的行動者,怎樣又集結在一個名為國家的系統下,又構成各種國家的行動?

本書的作者認為我們不應該追求一個通用的國家理論,因為那既不真實,也無意義。國家一定是千差萬別的。我們得從現實的國家為起點去了解國家,所以這就涉及「國家」這種存在物的歷史。但歷史也不是全部,我們也得去論述國家的機制與功能。這時國家更像一個不斷自我更新的系統,一直在變出新的功能,也有更多機制去影響它的行為。

香港最近要禁電子煙,這絕對是個國家行為。但在沒有政治爭議的今天,政府的決策過程也沒有變得簡單易明。垃圾徵費、過海隧道自動收費,這些政策沒有因為三權合作而變得直接。這當中有什麼因素影響一個國家的管治?是什麼令國家的系統不斷變更?民主與獨裁,在此沒有必然的對立,而是國家系統的不同模式。就算民主獨裁都尊重,也非常值得我們去探究,我們正在尊重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