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Bookstores 每周一書

#metoo

界限書店:《我不想當媽媽》
閱讀俱樂部:《惡魔的女兒》
獵人書店:《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艺鵠ACO:《倖存者言》
解憂舊書店:《感謝那個性騷擾學生的男教授》
繪本童樂:《艾瑞養了一匹馬,才怪!》
序言書室:《這是愛女,也是厭女》

因為早前民進黨內一宗性騷擾事件,令台灣掀起一股#metoo潮,很多受害者紛紛公開多年前受性侵、性騷擾及性別不尊重的經歷,被針對者涉及政黨、媒體及娛樂圈不少名人。隨着#metoo運動持續發酵,令人們不得不審視性別的權力關係,並反思性別關係的本質。然而性別一向都與某種社會禁忌相關,究竟#metoo所受到的關注,會帶來個人權利的提升,抑或讓社會重新接受傳統家庭倫理﹖界限書店這次透過崔成恩訪問18位決定不生育的韓國女性寫成的《我不想當媽媽》,告訴大家,在傳統觀念的韓國,不當媽所需要的勇氣,無疑不亞於公開被性侵或性騷擾的經歷。

#metoo涉及將童年被性侵經歷言說出來,用支離破碎的憶述去抵抗性暴力的機制,及克服對受害者的創傷。有人把這些血淋淋但遙遠的經歷包裝成故事,像閱讀俱樂部這帶來陳雪的第一部小說《惡魔的女兒》,讓我們看到作者可以把害怕赤裸風險的沉默轉化為文學語言。獵人書店則閱讀林奕含將自身經歷轉化為主角遭遇的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雖然故事涉及一段師生關係,但同樣反映性侵背後的權力問題。艺鵠ACO則談風雨蘭的《倖存者言—九位童年性侵倖存者口述故事》,透過書中9位受害香港女性的故事,揭示從父權、婦德和重男輕女等傳統觀念,到不專業的精神科診治,如何毀了受害者一生。

如果造成了傷害,除了挺身而出,還要從中成長。這次解憂舊書店帶來的書《感謝那個性騷擾學生的男教授》,不單更清晰描繪大學裡師生關係所帶來的性騷擾問題,也讀到15位不同年齡、性別、性取向的「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成員,如何從中啟蒙、成長。相比之下,繪本童樂的繪本《艾瑞養了一匹馬,才怪!》反而提醒我們回到初心,回到我們彼此間還有感應,還有同理心的時候。不過,不管是療癒還是回歸初心,我們也應該放在整個社會脈絡去看待這樣的事件。這次序言書室談到《這是愛女,也是厭女》一書,從台灣社會剖析「愛女/厭女」一體兩面的問題,當中也討諭「林奕含/房思琪事件」。如果所有人都能嘗試改換對性/別的觀念,而不是認為是部份女性挑起事端,人類社會就會變得更加和諧和美好。

界限書店 Boundary Bookstore:崔至恩《我不想當媽媽》

常聽見很多家庭的夫婦稱呼對方為「媽媽」和「爸爸」,可能是因為習慣了在孩子面前的稱呼,但不自覺間兩人單獨相處也變成這樣稱呼了。不管有心是否,都直接提醒了對方在家庭中最重要的角色是父母,甚至要先於愛情、私人感受。捨棄很多而成為「母親」這個角色固然是相當勇敢,但有沒有想過拒絕成為「母親」的女性也應該要獲得尊重?

當你不想當媽媽的瞬間,腦內可能已經飛過無數有機會出現的責備聲音,尤其是傳統社會下的女性,選擇不生育彷彿就是自私、罪大惡極,阻礙了家族香火延續的終極壞蛋。但不要忽略的是,在作為女性之前,她先是一個人。

崔至恩《我不想當媽媽》訪問了在韓國社會下毅然選擇不生育的18位女性,透過與她們的談話,了解不生育下她們所面對的掙扎、恐懼以及之後的釋然。即時不成為媽媽,她們的人生也可以很完整和幸福。女性生來就擁有生育的功能,但要不要使用,就是她們作為「人」的權利了。無論要不要成為「母親」,都只是一個選擇。

閱讀俱樂部 A Book Club:陳雪《惡魔的女兒》

metoo的本質是甚麼?性別?身體?權力?這些未免太Foucault。#metoo 說白一點就是性受害者的一場告白,即使在相對開放的西方國家,性受害者都未必能鼓起勇氣向加害者作出申訴,更何況是對性又愛又怕的華人社會?在香港,#metoo更像是揭秘式的新聞故事,將公眾人物的八卦隱私都放在公眾面前,大眾尋幽探秘式的心態得到滿足,更甚者會對加害者或受害人腦補一些原因或章節,彷彿他們也是故事的其中一員。

「噓,安靜,不要說話,不要驚醒了沉睡中的惡魔,不要說出不該說的袐密。夜夜夜夜,我忍耐著不去愛,不去呼救。不要靠近我。」

metoo既然是受害人的控訴,我們就要面對一個問題,他們在受到這些痛苦的背後,其實需要甚麼?閱讀俱樂部今次為你帶來陳雪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惡魔的女兒》,小說以13份的心理治療記錄,以及13篇受害人的手記,一步一步回顧自己的經歷,揭露自己受性侵的經過。我們不一定能解決他們的問題,但透過《惡魔的女兒》,我們對他們的經歷也許能多一點了解。

「多年來我一直在寫小說,寫小說的意義不在於治療自己,也不在於尋找答案,而是在於用藝術的方式,重新理解生命,包括生命的黑暗、破損、髒汙與曲折,也包括去理解人性中的善與惡,以及介於善與之間那難以明辨的灰色地帶,而明辨,思考與理解是一條漫漫長路,是一本又一本寫不完的書。」~陳雪

獵人書店 Hunter Bookstore: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如果有哪一本著作,影響了一整代華文閱讀者對於權勢性侵的想法,那必定是《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這本書當時甫上市就被搶購一空,背後有一個悲傷的原因,那就是作者林奕含在書出版後不足兩月就輕生去世。後續有許多訴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中的主角房思琪所遭受的經過,與林奕含非常相似,包括曾經與年屆中年國文老師有過一段「關係」,同樣深受重度憂鬱症困擾等等。

之所以說是「關係」,在於在這本書之前,都無人定義過「當一個有權有勢的男老師強逼/誘惑一個十多歲的女生上床」是甚麼樣的事情。作者用了整整十多萬字,去抽述這樣的「關係」下的,將所有女生懵懂/無知/羞愧/自私一面都寫了出來。沒有一個字是控訴,但卻讓人極度傷痛。

於是在這本書後,我們知道了甚麼叫做誘姦,甚麼是權勢性侵。我們知道了為甚麼女生發生這樣的事情卻隱而不講,「因為自尊心會縫起她的嘴」。也讓大家知道了,愈驕傲的人也愈無法承受這樣醒來後發現一切碎裂的痛楚。

這次的#Metoo,讓台灣過去這個男女非常不平等的社會打出了一個缺口,相信任何一個讀過這本書的人,也希望世上不要再出現房思琪,而讓才華洋溢的林奕含好好活下去:「我寧願我是一個媚俗的人,我寧願無知,也不想看過世界的背面。」

艺鵠ACO:風雨蘭《倖存者言—九位童年性侵倖存者口述故事》

近日 #metoo 浪潮再次從台灣捲起,互聯網瞬間成爲激烈的討論平台。當接收龐大且沉重
的資訊時,我們可以如何消化和反思這些根深蒂固的社會問題?

風雨蘭的《倖存者言—九位童年性侵倖存者口述故事》整合了九位性侵倖存者的童年故事, 以及各人面對創傷的歷程。除了體會她們的痛苦,我們更要看見背後存在的社會文化和政策漏洞。

雖然書中九位倖存者都是女性,遭受童年性暴的亦不只有女生,
但我們卻不能否認性別不平等往往是造成性暴和二次傷害的成因。
父權、婦德和重男輕女等傳統觀念正是導致女性受害者遭受侵害和事後選擇啞忍的主因。害怕破壞家庭關係,沒有得到母親的體諒…… 這些經歷在每個故事中不斷重複。

倖存者Nicole的故事尤其令我深刻,抑或是憤怒。因爲接受了一次不專業的精神科診治, 她遭受了二次傷害,再次失去對人的信任。Nicole的勇敢,換來的是責駡和沒有溫度的醫療報告。治療者的角色不只是提供專業的診治,更需要人性化地包容和安撫受傷的心靈。

「無辜遭受傷害是一種不公義,讓創傷的陰霾影響自己的生活,也是另一種不公義。」就如Nicole 的經歷,性暴倖存者要走出陰霾不但要正視原生家庭的牽絆, 更要面對外界的不理解。關注倖存者的故事時,我們更要認識促成創傷的文化脈絡,避免成為冷眼的旁觀者和二次加害者。

解憂舊書店 The Book Cure: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編著《感謝那個性騷擾學生的男教授:我的性別意識成長歷程與實踐》

已到了廿一世紀,社會應進步,人們進求平等,但現實世界就是不平等。兩性議題已討論了N年,世人思想仍然落後。就metoo事件,也是多年前已經進行,大家關注也只有食花生的程度而已。台灣這次掀起了不能停止的metoo運動,而且都是名人,足以看到這是十分普遍的現象。我本人算是幸運,自小父親離開家庭,念的是女校,沒有男教師,大學學習其中之一是如何幫助性侵受害者,出到社會工作時,上司同事全是女性,看似是安全成長,我還是有遇過不愉快的經歷。與其說女人天生是原罪,那麼男人天生是惡魔。說「天生」是誇張,但亦差不多,幾千年父權文化,根深蒂固,難以撼動。平等是互相尊重,普世價值,我以為是基本常識,但原來好多人不懂,當然這也牽涉對權力的崇拜。台灣女權運動比香港活躍(所以這次多台女敢企出來,港女只有靜觀),有關出版物超多,不知道如何選。反而我想推介一間自己很喜歡的台灣書店-「女書店」。顧名思義是賣女人書,她們也出版關於女性主義、性別議題、性別研究的書,對推動兩性平等有實質的意義。雖然權力難以撼動,但不能放棄,要改變人的質素,文化教育很重要,書店發揮這種作用。她們其中一本出版物《感謝那個性騷擾學生的男教授》,是十五位「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成員個人性別意識啟蒙及成長的故事。十五位作者不同年齡、性別、性取向等,他們共通點是老師或曾經是老師,在書中分享了在生命不同時刻如何感悟性別意識,因此他們為推動性別平等而努力,其中也有幾篇分享了教育實踐。我們會發現性別不平等至今在生活中處處可見,固有的錯誤思想,許多人,特別是男性,根本不覺得製造了傷害。書是廿年前出版的,有心人雖然還在努力中,至少這次metoo潮,勇敢的人多了,受害人不再是弱者,算是走向平等的進一步。

繪本童樂 Kadey Jadey:瑪西.坎貝爾(Marcy Campbell)作者 / 柯芮娜.路肯(Corinna Luyken) 繪者《艾瑞養了一匹馬,才怪!》

公平這兩字寫起來容易,然而在不同層面我們難免面對權力遊戲,縱然規條清晰,但到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這一塊,界線其實像理智與情感、沙灘與海一樣模糊。

是什麼讓我們逐漸忘記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應,是什麼讓我們越來越霸道,讓「我以為」變得那麼的理所當然?

同理心是平衡的前提,《艾瑞養了一匹馬,才怪!》這本繪本內容簡單易明,說明了同理心能跨越障礙,生出美好。價值觀培育大可以有一系列的繪本介紹,但有些價值只有用心體會、放下自我才能實踐。

水漲水退,翻起的何止一場驚濤駭浪。成長的課題像無聲浪、失魂雨,希望可以捲走一些遺憾之餘留下一片雲彩。

無論事件是否提升個人權利,又或是重現傳統價值,願我們堅信一切的安排都只是為了彰顯更多的善意。

序言書室 Hong Kong Reader:王曉丹, 余貞誼, 方念萱, 姜貞吟, 韓宜臻, 胡錦媛, 黃囇莉, 楊婉瑩, 孫嘉穗, 陳惠馨, 康庭瑜《這是愛女,也是厭女:如何看穿這世界拉攏與懲戒女人的兩手策略?》

因於metoo 問題的複雜,我很長時間不想就metoo 作為主題去選書。但當metoo 吹到台灣、香港、中國民運圈,也實在有需要去思考及回應。

Metoo 一方面是各個不同性騷擾/侵犯控訴事件,但也明顯地有社會面向。怎樣一下子那麼多人都願意講出自己的傷痛經歷?社會整體能否、應否、怎樣回應?

本文讀者大概鮮少會反對Metoo,但也有人會有疑慮,認為網上公審取代司法程序值得擔憂。大家可以基於真誠,而不是質疑,去討論「為什麼要多年後才說」。我假定大家都希望女性以後活得比較容易。那真正的問題,就不單在司法與個別事件的真相,而在這一切「個別事件」,為什麼可以在我們眼底發生那麼久。

這次的Metoo 台灣比香港走得前,所以不妨先從台灣社會說起。《這是愛女,也是厭女》數年前由多位台灣女性主義者合著,針對台灣的厭女狀況作全方位討論。如果想直接閱讀與當前Metoo 相關的部份,建議直接讀第六、七、十一章。其中兩篇主要談林奕含/房思琪事件,另一篇討論性受害人處境,包括輔大女生被性侵卻被校方用另類程序壓下。

讀過就了解到台灣社會環境的獨特之處,也有許多香港可以參照的地方。但更重要的是明白到台灣如今的Metoo 是多厲害的奮鬥與進步。

對厭女的討論正好回應了一些不明就裏的人的疑問。是什麼樣的社會、司法、文化條件,讓這許多女性都隱忍十年以上?而只有切實去了解,才可以開始討論,各個層面需要什麼改變,才能另人開口控訴,求得公義。更重要的是,社會整體,怎樣改善才可以令女性得到基本的尊重,不再成為性罪行的受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