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Bookstores 每周一書

不一樣的藝術家

繪本童樂:《Nomads: Life on the move》
閱讀俱樂部:《土製香港——土製漫畫家,香港筆下遊》
字字研究所﹕《雖然會胖,但還是想一個人吃完半半炸雞再睡》
界限書店:《帶個腦返學》
解憂舊書店:《書畫人生﹕黃永玉自選集》
獵人書店:《今日的藝術》
序言書室﹕《鑑藝論II——藝術與傾城的十堂課》

近日,一代大畫家黃永玉逝世,黃永玉是沈從文的表侄,都來自湘西少數民族鄉村。作為多才多藝的藝術家,除了國畫外,他的木刻版畫既吸收西方及蘇聯現代風格,又充滿濃郁的農村風情,並以少數民族為題材,例如早年成名的畫集《阿詩瑪》。黃永玉作品及其人,都作風大膽、率性坦誠,文革時曾因畫睜一眼閉一眼的貓頭鷹而被列為「黑畫」,早前為中國郵局設計藍色兔子作為癸卯年特種郵票畫稿,也被網民責難為「妖裡妖氣」。這次我們懷念這位藝術大師,其中閱讀俱樂部和字字研究所分別在上次和今次加入,一起介紹好書。

Photo from mutualart.com

首先是繪本童樂的繪本﹕林建才的《Nomads: Life on the move》,和黃永玉的畫作一樣,都走向非城市文明的世界,黃永玉以繪畫鄉村見到的事物和動物成名,林建才的繪本則以遊牧民族為主題。閱讀俱樂部則回到我們的城市,以多位藝術家及作家合著及繪圖的《土製香港》,表達出他們心目中的香港,香港的多元、多變,成為了他們創作的主調。新加入每周一書的字字研究所,帶來了朴相映那本表面勵志,實則充滿嘲諷的文集《雖然會胖,但還是想一個人吃完半半炸雞再睡》,令我們想起黃永玉的率性奔放,也提到黃永玉曾叫人們將來把他的骨灰沖到馬桶去,朴相映以邪惡炸雞作為排解怨氣的良方,也令人產生同樣的會心微笑。

相對於黃永玉的「天真」、「妖裡妖氣」,香港藝術教育者楊秀卓就從「旁觀他人的痛苦」開始,走上以藝術批判社會、展示人文關懷之路。他的《帶個腦返學》結合了他的文字與學生的藝術作品,希望呈現當中的批判、反思與同理心,讓界限書店驚訝於一班「天真」學生,竟有成熟的意念。而思想的深遽和對傳統的顛覆,往往是偉大藝術品的先決條件。解憂舊書店回到黃永玉的《書畫人生:黄永玉自選集》,書中文章最初發表於《壹週》,有藝術家對其一生及創作的記述,也有遊記。獵人書店介紹另一位藝術家岡本太郎的著作《今日的藝術》,見過「太陽之塔」或澀谷車站巨大壁畫「明日的神話」,大概對岡本太郎不會陌生。他在書中闡述他的藝術理念﹕不要考慮「懂不懂」、「新不新」、「美不美」,但要親手參與藝術創作。

世上有出格的藝術家,也有出格的藝術評論者,好比序言書室這次介紹的牛津學人林慎,就是那麼一位奇人。他那分兩冊的《鑑藝論》,輯錄他討論龐雜的文學、藝術、電影、理論課題的文章,看似雜亂無章,又有其體系,這次介紹《鑑藝論II——藝術與傾城的十堂課》,希望大家能享受林慎的文字。

繪本童樂 Kadey Jadey:林建才《Nomads: Life on the move》

這次為大家介紹林建才以遊牧民族為主題的《Nomads: Life on the move》。作者創作這書的靈感,源於他在非洲撒哈拉沙漠深處的旅程時,所遇到的遊牧民族。七個遊牧民族的文化,他們所展現的生活方式和傳統背景為我們生活在現代城市的人,提供了一扇窗口了解更簡單純粹的生活方式。

遊牧民族以流動的生活方式,隨著季節變化或動物遷徙,於不同的地區尋找食物和資源。他們通過代代相傳的知識和經驗,了解地球的資源與天氣變化,為的是能更好地生存。正因為他們擁有豐富的傳統和文化,這些價值觀在他們的生活方式與社交中扮演重要角色。重視傳統知識的傳承,並且更尊重地球所給予我們的一切。

以前,所有人類都是遊牧的,而現代的房屋與生活習慣使我們與自然世界保持一段距離。這提醒我們重新思考,希望在一個減少界限和物質束縛的世界裡,我們能夠開放心扉,思考如何保護我們真正的家園 ─ 這個美妙的地球。

閱讀俱樂部 A Book Club:KY × 拔濤(字+圖)、智海、Paul Lung、李香蘭、高聲、黃照達、John Ho、楊學德、小克、二犬十一咪《土製香港——土製漫畫家,香港筆下遊》

(按:我估大家會避寫香港漫畫,所以我照寫)
藝術無分疆界亦不分媒介,今期透過每週一書,想為你推介《土製香港——土製漫畫家,香港筆下遊》。漫畫在眾多的平面藝術中往往被大家忽略,歷史有名的畫家亦不會是以繪畫漫畫聞名,但其實漫畫作為一種容易令人理解的藝術媒介,很多的藝術家都喜歡利用漫畫去說故事,例如Alan Moore及Dave Gibbons的《Watchman》(中譯《保衛奇俠》)就是以漫畫的身份獲得奇幻小說類的雨果獎。近年,香港漫畫家人才輩出,幾個月前更獲邀出席歐洲著名的安古蘭國際漫畫節。

《土製香港——土製漫畫家,香港筆下遊》集合了十位香港漫畫家,利用他們的雙眼,透過他們的漫畫筆,繪出他們心目中的香港;有人畫出十年前後都探訪我們的黃色鴨子;有人畫出一道道茶餐廳美食;有人帶我們走上凌霄閣望向美麗動人的維多利亞港。不一樣的藝術家為你帶來不一樣的香港。

「《土製香港》並不如題的只是一條公式,而是透過一群不墨守成規的創意人如何演繹的城市畫面,呈現出多元多變的可塑性,以刺激在這地我城繼續發現⋯⋯」

字字研究所 word by word collective:朴相映《雖然會胖,但還是想一個人吃完半半炸雞再睡【夜食症候群的深夜飢餓告白】》

字字初次係度同大家見面,向大家問句好,並祝在沉重的六七月活得莊重。作為一間以「食」為主題的書店,容我們提醒大家食好飯,飲夠書。

看黃永玉的畫,雖豪邁坦率,但童真滿滿,不由得會心一笑。一笑值千金,今時今日, 一笑豈只值千金,更是不宣之於口的擁抱,無可奈何的嘆氣。《雖然會胖,但還是想一個人吃完半半炸雞再睡》 只看書名,就能令人心領神會地傻笑。單看書名以為是走心靈勵志路線的輕鬆散文集,但原來入面不乏作為打工仔對日常生活的厭世控訴,再苦再累,尚有排解怨氣的安慰— 深夜炸雞。書中未必有大道理,但讀畢後嘴角微微的一笑也許足夠打敗日常的挫敗感。

黃永玉每每被問到如何處理身後事,總是不避諱地開着自己玩笑,不是提議把骨灰倒入馬桶,就是提議把遺體「包成餃子」。年過90歲,個性還像小孩子一般頑皮大膽。所謂藝術家,也許就要活得頑皮反叛點,才能品嚐得到周圍的玩味和有趣。有時,就要容許自己有半夜吃一盤邪惡炸雞的仼性和豪氣。

界限書店 The Boundary Bookstore:楊秀卓《帶個腦返學》

人們都說,黃永玉先生是「永遠的天真」。「天真」好像是藝術創作裏必不可缺的元素;有發現世界的美、惡、「妖裡妖氣」的一面,才可以走進想像的世界裏,畫出不一樣的現實。

想起香港也有位不一樣的藝術家——楊秀卓老師。他從小「旁觀他人之痛苦」,遂以藝術向社會咆哮。後來他收起怒火,到中學教授視覺藝術科,但依然保有人文關懷;他不願看見創造力無限的學生受制於僵化制度,純粹鑽研藝術媒介與技巧,欠缺探索精神。於是,他以世界、社會及個人三方面作教學範疇,與學生分享大量剪報、紀錄片、創作經驗,令他們窺見真實的社會面貌,從而在生活中找創作靈感。

《帶個腦返學》結合了他的文字與學生的藝術作品,希望呈現當中的批判、反思與同理心。筆者難以想像,年紀輕輕的他們能創造出如此成熟的作品,卻深深地感受到青少年獨有的「天真」。例如2008年卓雲蔚同學的〈用完即棄〉,平時讀大量課外書有如在知識世界翺翔,面對考試卻覺得是將墨水填滿腦袋,再「倒瀉」出來的過程。她影印各種教科書封面,再重新包裝紙包飲品,象徵飲完即棄,諷刺味濃。

解憂舊書店 The Book Cure:黄永玉《書畫人生:黄永玉自選集》

大師黄永玉堪稱全才藝術家,作品涉足版畫、國畫、雕塑、文學、建築、甚至商業設計等,就算不懂藝術的人,也知道黄永玉。他曾說:「文學在我的生活裡面是排在第一的,第二是雕塑,第三是木刻,第四才是繪畫。文學讓我得到了很多的自由,我不相信别人能给我自由,我相信自己給的。」夫人張梅溪曾為丈夫的書寫序說:「永玉為文,朋友擔心影響他畫畫。我想起他講的一個故事:甲乙二信徒酷愛吸煙。甲問神父:『我祈禱的時候吸煙行不行?』神父說:『那怎麼行?』乙問神父:『我走路時想到上帝,吃飯時想到上帝,吸煙時想到上帝,可不可以呢?』神父說:『當然可以!』永玉和乙信徒一樣,抽着煙斗向我們走過來了。」的確他的文字也很受讀者歡迎,他的著作:《永玉六記》、《吳世茫論壇》、《這些憂鬱的碎屑》、《沿着塞納河到翡冷翠》、《比我老的老頭》等,我書店來一本就賣一本,從不滯銷。這次推介他的自選集,裡面的文章是他自己選的,想必是他自己滿意的作品。劉紹銘先生在書的導言提到黄永玉二次創作名畫〈The meeting of Dante with Beatrice〉,原作是描繪但丁在聖三一橋偶遇Beatrice的驚鴻一瞥,而黄永玉在他的〈聖三一橋即景〉中,Beatrice是「體態巍然如日本相撲勇士」,而男主角是矮小瘦削、禿頭、光著身子、咬着煙斗,肚皮凸出的糟老頭,無動於衷的打量着眼前的龐然大物。今天我們看黄永玉是惡搞始祖,他認為現實的意大利女子是這樣的嘛。這是謔人與自謔的藝術作品。這也道出黄永玉老頑童的個性,他的文字絕不會落套枯燥。書裡收錄的文章不少是他與前輩交遊的點滴與言志。趣味之餘,雖然有時毒舌,但感到善良和愛。其中一篇〈書和回憶〉說:「如果說我一生有甚麼收穫和心得的話,那麼,一,碰到許許多多的好人;二,在顛沛的生活中一直靠書本支持信念。」最後書裡收錄了《從塞納河到翡冷翠》後記說他要別了《壹週》的遊歷專欄,還說之前在意大利時每週期待看見雜誌的漂亮排版。希望日後再到西班牙時,《壹週》還有興趣用他的東西。夫人走了,劉紹銘先生走了,《壹週》沒有了,如今大師自己也離開了,同一篇後記說到香港「集」世界名城的「眾嶽之妙」,「激情,天真,哭笑隨意,自我開懷,因此難免容易上當。吃虧之後破口大罵,大駡之後繼續上當,周而復始⋯⋯這就是香港人。」或許是大師在這裡留下不少回憶的緣由。

獵人書店 Hunter Bookstore:岡本太郎《今日的藝術》

「我要大聲宣布:今日的藝術,不能精巧,不能漂亮,不能舒服。
因為我堅信,這是藝術之所以是藝術的根本條件。」──岡本太郎

就算不認識大師黃永玉,大概也有聽過今年的新聞,看過由這位國寶級藝術家設計的兔年中國郵票,因為其藍色身體紅色眼睛,看似面目猙獰而引起許多討論。有人覺得兔子看起來不漂亮,「感覺有妖氣」、「左手判官筆, 右手生死簿」,也有人覺得兔子童稚、熱烈、奔放、自由。

然後又回到老問題:「藝術是甚麼呢?」

日本前衛藝術大師岡本太郎,在《今日的藝術》這本書中告訴你他的看法。在《二十世紀少年》、《半澤直樹》中不斷出現的「太陽之塔」、澀谷車站巨大壁畫〈明日的神話〉都是他的作品,岡本太郎覺得現代人已經習慣依據常識與既定邏輯去理解藝術,無法純粹地享受藝術帶給人的樂趣,因此,唯有清除那些固有觀念,才能自由地享受藝術帶給生活的喜悅。「懂不懂」、「新不新」、「美不美」這些都是阻擾我們欣賞藝術的障礙,他甚至認為,唯有實際參與藝術,我們才會真正享受到藝術。

序言書室 Hong Kong Reader:林慎《鑑藝論II——藝術與傾城的十堂課》

《鑑藝論》是一本特別的書,作者林慎是一位特別的作者。既稱為「論」,應該是有理論的,但讀起來卻沒有既定的系統,不妨拉雜。你以為拉雜就不好讀嗎?他又自有條理。最值得思考的是,那麼多龐雜的文學、藝術、電影、理論,要弄個徹底,本應得花許多篇幅從基礎說起。但作者就是有能耐隨手拈來,單從其要討論的範圍,顯出其所論的要點。這種將理論當成故事,出入如漫遊的能力,彷如班雅明的城市浪人放在理論書寫中。對讀書人而言,此書的「形式」比「內容」更有趣。原來書還可以這樣寫。

當然書的內容與形式並不是割裂的,本書提到了齊澤克、李歐梵、班雅明,去討論「傾城」。這自然是以張愛玲為核心,卻又同時用上007及英國的帝國沒落意象。彷彿我們要了解一座「傾城」,不論是上海還是香港,就不能走一條直線,而是要在各個城區遊走。沒有一個單一理論可以窮盡我們對一個城市、一個時代的生活。大概藝術與生活,本來就是那麼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