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Bookstores 每周一書

咪亂過馬路

繪本童樂:《說到做到!》
49份格仔書店(社區好東西):《引路者——導引山崎亮走上社區設計的大師們,探究英國社會改革家請益!》
字字研究所:《條界任你擺》
界限書店:《光天化日搶錢:稅賦如何形塑過去與改變未來?》
解憂舊書店:《瀕死之眼》
夕拾X閒社:《彌敦道》
獵人書店:《99%隱形的城市日常設計》
序言書室:《國家的視角:改善人類處境的計畫為何失敗》

8月中,聽說警察比較嚴厲巡查街上亂過馬路的人,有人因此被罰款2000元。這次我們談這種魯莽的過馬路行為,繪本童樂這次帶來了繪本《說到做到!》,從書名已經說明了問題關鍵﹕如果公民要遵守交通規則的法律,就要在馬路上打醒12分精神,避免意外發生。49份格仔書店(社區好東西)從香港人的交通意識(比如車比人重要,鄙視行路慢的路人等)入手,透過社區設計師的目光,將此定義為階級問題,也認為需要從社區設計師的角度,去解決社區內行人的思維問題。山崎亮的《引路者——導引山崎亮走上社區設計的大師們,探究英國社會改革家請益!》就講述了山崎亮作為社區設計師,如何透過社會資本、美學觀、個人意識、組織等軟件,而非公路規劃等硬件去改變一個社區。話雖如此,在香港這種依然視規劃重於社區的城市,我們仍無法迴避道路規劃對我們的影響,字字研究所透過施志明的《條界任你擺》反問我們﹕如果可以的話,我們會怎樣規劃道路﹖透過這一問題,我們就會明白,道路規劃原來也關乎我們使用道路的自由和社區的靈活性。

Photo from https://www.pexels.com/ by Aleksandar Pasaric

對於頻繁的交通意外,重量的罰款有沒有阻嚇作用呢﹖這也許又關於社會意識、階級,還有群眾行為模式等問題了,還有行人大多是買不起汽車的人。界限書店認為這些罰款其實是稅賦的一種,主要目的仍是讓更多的錢流向政府的庫房,比如多米尼克·弗里斯比在《光天化日搶錢:稅賦如何形塑過去與改變未來?》裡就從古希臘到現代政府,講述稅賦的作用。大抵歷史書的教訓,就是古往今來的制度基本上大同小異,而人的怠忽、懶惰和犯法行為,亦無甚麼不同。解憂舊書店談到駕車的人往往很怕冒失或違反交通規則的路人,順道談談東野圭吾的推理小說《瀕死之眼》,故事由一宗夜間撞死單車駕駛者的交通意外開始。東野圭吾曾在汽車零件公司擔任工程師,由他的推理小說來切入交通問題最適合不過。夕拾X閒社回到繁忙的九龍街道,凝視交通意外頻繁的彌敦道——它也是變化、破壞和拆毀速度奇快的街道,而在盧沛雄在2007年出版的影集《彌敦道》裡,透過集合2005年彌敦道南、北兩旁街道景觀的照片,讀者可對比出彌敦道的今昔變化。

說到底,交通規則都是由政府訂立的,訂立者以為人人都能遵守那一套規則,就一定不會發生意外,而不一定考慮到街區環境或社區需要。獵人書店介紹羅曼.馬斯和柯特.科爾斯泰特合著的《99%隱形的城市日常設計》,就有點像山崎亮的《引路者》,不過是以微觀角度度評估街道的硬件配套(道路設施)合適與否,然後作出調整。他們的實驗,在某些城市證實了是成功的。序言書室這次循人類學家的視角﹕無政府主義人類學家詹姆‧斯科特曾研究東南亞山地流民怎樣逃避政府的管治,他的《國家的視角》卻質問政府為何非得要控制人口,這種執著又如何失敗。大抵交通規則也屬於「國家視角」的一種,在遵守交通規則的時候,我們也應該要知道訂立這些規則的初衷。

繪本童樂 Kadey Jadey:尚樂洛(Jean Leroy) 作者 / 馬修莫德(Matthieu Maudet)繪者 《說到做到!》

最近不知道是因為錯覺,還是真實地發生,每天的突發新聞或是在網上的新聞轉載,交通意外的事件都是比以往更頻密的出現。加上近期香港的道路使用安排的改變,包括政府收回西區海底隧道的專營權、實施三隧分流的措施或在行人過路處加裝投射輔助裝置等。

在香港這個非常急促的生活節奏,無論在行人路或在馬路上,似乎都不願讓人有喘息的機會,經常出現的都是人車互不相讓,有時的確給予道路使用者很大的壓力。每當看到這些新聞,總會嘗試提醒自己在馬路上提起精神,盡量避開意外的發生,很多時候瞬間的決定足以影響一生。

藉此機會為大家介紹繪本《說到做到!》,開宗明義的問題 ─ 如果守信用會對你不利,要不要遵守?

這果你已經遲到,紅燈你會仍然橫過馬路嗎?

繪本的結局沒有答案,我們只能問問自己:說到,要不要做到?

49份格仔書店(社區好東西):山崎亮《引路者——導引山崎亮走上社區設計的大師們,探究英國社會改革家請益!》

根據非正式人類觀察, 過馬路的人總是佔下風。譬如亮行人綠燈時,那些老練的司機會碰巧停在班馬線, 交通燈形同虛設,過路者都在沒為意的情況下幫助了汽車抹塵,有些人更冒上風險走出班馬線過路。

在香港走路慢會被周遭的人白眼,更何況是過馬路時走得慢。如果我們從社區設計角度思考,把過馬路的模式想像成一套階級的象徵,就會發現這社會規則很階級,人等候的時間長,而大多時沒瓦遮頭⋯⋯如何能夠令過馬路變得人性化,同時又能兼顧不同道路使用者?除了爭取多一點行人時間,在狹窄空間裡如何減少眾人的煩躁呢?

遠在維多利亞時代,社區設計師的角色已存在。本書作者山崎亮在日本活躍於社區設計工作,舉辦居民地區課題相關的研習會,也以景觀設計師身份,策劃居民參與式的建築及景觀的設計。本書分享了山崎亮眼中的社區設計工作的看法,以及他從七名英國社會改革者得到的啟發。他相信社區設計是協助推動群策制定方案解決群體間的難題。以約翰·羅斯金(1819-1900)為例,他提倡事物既有價值下思考如何建立生活方式與人際連結,減少對其本末倒置的經濟價值開發,從而促進社會的精神富足。羅斯金持續觀察哥德式建築,工匠在有限能力及規範下發揮狂想的部分,從而領悟出人在建築上的勞動價值,人可以透過工作裡獲得喜悅。這是人和地結連的關係例子之一。

當然並非每個人都是建築的工匠,但隨著社區設計師的努力,把美學、社區資本和組織對話等元素帶到討論裡,把社區設計不局限於規劃的層面之上,身心靈和參與感覺同是被發掘的重要部分。有興趣的讀者,不容錯過書一些在地例子的研究啊!

字字研究所 word by word collective:施志明《條界任你擺》

道路和車路的邊界,為誰所繪畫?過條馬路,為何又要上天橋、又要落隧道?亂過馬路單純歸咎於行人的貪快莾撞,還是道路和城市的設計不夠貼地?我們是時候思考一下,這個地方的界線和邊界是如何被構思和制定的?

如果道路重新規劃,你會如何如果分配?香港重新分區——十八區條界,你又會如何擺弄?此書以香港地方的名稱及範圍變化作起點,闡述重要歷史事件及地區沿革。地域的限制和邊界往往因為官方規劃有所調節,但民間的約定俗成、和生活需要今日切身地改變地方的面貌。

「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當城市以規管和法例限制我們步伐的同時,我們該如何保障自己「走路」的自由度和社區的靈活性呢?

界限書店 Boundary Bookstore:多米尼克·弗里斯比《光天化日搶錢:稅賦如何形塑過去與改變未來?》

香港近日的交通意外層出不窮,警察在巡查違規過馬路的力度亦今非昔比,站在交通燈前監察,高達2000元的罰款也讓不少行人再亂過馬路前不由得三思。這些罰款和稅賦一樣,最終都會流向政府的財政儲備,用作於各種政府各種政策的支出。本次向讀者朋友推介的每周一書:《光天化日搶錢:稅賦如何形塑過去與改變未來?》,以稅賦制度的演變史的角度,解釋稅賦的來源、用途及相關的爭議。希望讀者在留意稅賦發展過程的同時,能夠從中瞭解近期不同罰款背後的機制,其合理性是如何在歷史過程中被塑造出來?

作者多米尼克·弗里斯比在《光天化日搶錢:稅賦如何形塑過去與改變未來?》中沿著線性歷史的時間線,分別為我們講述了古希臘時期,中世紀、黑死病時期乃至現代社會中稅賦的形式與作用,更以前瞻性的目光討論了在加密貨幣可能盛行的未來,稅賦制度運作的可能性。這些施加在市民身上的稅務,通常是以義務制的形式,要求人們為履行公民身分而主動地納稅。然而,違反法例的罰款不僅是為增加法例的威懾力,提高行人闖馬路前的思考成本,更是以被動的方式,作為懲戒違例的市民的手段,向違例的市民變相地「課稅」。

或許,只要我們不違反交通規則,這些懲戒性的「稅賦」就不會降臨在我們頭上。但是,就政府的角度來說,這些「定額罰款制度」有預計的目標數額,如香港政府在22/23年度的罰款目標就高達11.69億元,且年年預算都在上升。可見,這些罰款的出現不是單純的運氣問題,也難怪有不少便衣警察如隱形的「稅務員」,特意在交通燈前守株待兔。

最後,希望各位讀者不要為一時便利就魯莽地亂過馬路,不妨耐心地佇留在交通燈前看一本好書,有效利用時間之餘,又能以免意外發生。

解憂舊書店 The Book Cure:東野圭吾《瀕死之眼》

看到網民戲稱警方對行人違反交通規則展開大型執法行動是消費卷回收計劃,我笑了。我絕對遵守交通規則過馬路,即使沒車沒人沒獸沒鬼,當紅燈亮著時,我不會過馬路。因為我自己也是駕駛者,最討厭就是亂過馬路的人,真的十分危險,亂過馬路,除了行人自身安全,發生車禍對司機會造成很大影響,俗稱累死司機。最近有感鬱悶,所以看松本清張的推理小說排解一下,想到許多推理小說都以交通作主題,尤其是日本的推理小說,或許是日本的交通先進發達,例如松本清張名作《點與線》。我嘗試找找有沒有關於亂過馬路的故事,松本清張的小說沒有找到,找到東野圭吾的《瀕死之眼》。故事是這樣的,車禍半夜發生,司機開車撞到一名踏單車的女士(我也怕開車時遇到單車友),當場死亡。推理小說不好說內容,說了再看就沒有趣味,故事無非為了尋找真相,這本小說揉集了記憶、怨念、靈魂等原素,小說的陰暗氛圍,可使你日後絕對遵守交通規則,比起罰款更有效。曾在汽車零件公司擔任工程師的東野圭吾曾出版過《交通警察之夜》,後再版改名為《天使之耳》,收錄了六部短篇小說,不知是否工科出生,故事設計均是關於交通事故,這也表示衣食住行,行—交通是生活重要一環。

最後,希望各位讀者不要為一時便利就魯莽地亂過馬路,不妨耐心地佇留在交通燈前看一本好書,有效利用時間之餘,又能以免意外發生。

夕拾X閒社 Mellow Out:盧沛雄《彌敦道》

「先生,紅燈嚟㗎喎,你過馬路嘅?麻煩身份證啊…..」警察不時在各區展開針對亂過馬路者罰款及駕駛者違例事項的執法行動。翻查過去數年運輸署道路交通意外統計,每年全港有超過20處發生6宗或以上涉及交通意外行人傷亡的交通黑點。當中彌敦道與亞皆老街、佐敦道、㕵角道等街道交界經常「榜上有名」。

彌敦道一帶晝夜車水馬龍,熙來攘往。本周夕拾X閒社推介盧沛雄於07年出版的《彌敦道》一書,計算九巴在彌敦道上共有四十六個巴士站。又估算彌敦道上交通燈燈號時間:供汽車行駛的約六十八秒;行人橫過馬路的約三十二秒。單是油麻地尾段至旺角地段的交通燈,就有約一百六十五盞。香港人節奏急促,駕駛者心急,行人又「唔耐煩」,不難想像這條全長近4公里、九龍的第一條道路,因何頻頻發生交通意外,處處標為交通黑點。

人車爭路,擁擠密集,是彌敦道日常寫照。不過,若我們放慢腳步,不要把目光放在眼前繁囂的道路,而是如作者看到的,是一條天天在變、經歷不斷建設和發展,同時不斷拆卸和破壞的道路。這地方曾擁有的文化歷史、故事和記憶,如每天行人流水潺潺般,不斷流逝。

此書設計精美巧妙,封面封底合起來是「彌敦道」的街道牌;內頁以風琴式雙面印刷,由作者於05年所拍攝超過二千多張、彌敦道南、北兩旁街道商舖景象的照片組合而成。彌敦道對香港人來說毫不陌生,路經這條繁忙的街道,可曾認真、細心觀察兩旁的景象,了解這條道路的歷史?

獵人書店 Hunter Bookstore:羅曼.馬斯(Roman Mars)、柯特.科爾斯泰特(Kurt Kohlstedt)《99%隱形的城市日常設計》

在城市長大的小孩,自小被教導「馬路如虎口」,必須謹遵「紅燈停,綠燈行」的道路使用守則。然而小孩長大後,漸漸發現這些規則有時不需死守,留意路面情況反而更加重要。每天穿梭於城市街道,你是否想過這些交通規則在訂立之時根據什麼原則?紅綠燈的設計又有什麼特別故事?

除了道路規劃,書中還介紹了很多城市生活中常見、但總被視而不見的有趣設計和背後巧思,例如建築物的出入口如何設計,城市邊界如何劃定,「雲端」與海底又有什麼關係⋯⋯很多想不通的、未察覺的城市設計細節,翻開這本書,或許就能找到答案。

由美國Podcast節目《99% Invisible》的主持Roman Mars和製作人Kurt Kohlstedt合著的《99%隱形的城市日常設計》,將城市景觀拆解成細微的小單元,藉由對城市的仔細觀察和深入研究,重新發掘並放大那些常被忽略卻十分重要的都市設計元素。而談到公共空間和交通,書中介紹了一場曾在歐洲各城鎮興起的「裸街運動」。當時曾有都市規劃師、研究者質疑街道設計的關鍵元素,如標誌、路緣石和護欄能否真正保障安全,於是決定挑戰現代都市設計慣例,讓汽車、公車、單車和行人在相同空間自由穿梭。結果,一些城市實驗成功,車禍和交通延誤情況都有所減少。

序言書室 Hong Kong Reader:詹姆斯‧斯科特《國家的視角:改善人類處境的計畫為何失敗》

在所有人文學科中,筆者認為最難三言兩語理出頭緒的科目,首先是人類學。但人類學的好書,都輕易引人入勝、手不釋卷。就是有種「說不出的好」的感覺。

斯科特是《不被統治的藝術》的作者,也寫出了《國家的視角》。他在本書中就再三提到梅蒂斯(metis),或曰「實踐知識」(practical knowledge)。這概念似乎幾可對應人類學迷人又難簡單描述的地方。這種知識只能透過實踐去理解和學習,就像人類學的魅力要在閱讀中釋放一樣。人類學著迷於現代主義下被科學化管理,統計學計量以外的吉光片羽,捕捉國家和市場都掌握不了的秘密。

作者本身傾向無政府主義,其前作更加是研究流動的人民如何流離、擺脫國家的管理與統治。為什麼又會寫一本對立的「國家視角」?原來是研究期間,作者不斷看到國家想對流動人口誰行管控,就算失敗都不斷嘗試,從而引起作者對現代性國家運作的興趣。究竟國家想做什麼,又看到什麼,非得要控制人口?控制人口又是什麼意思?過馬路這個現代社會才有的活動,是否可以從「國家的視角」理出一些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