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Bookstores 每周一書

門前的風景

少少同渡館: 《也等雨停也在雨中行:有故事相伴的日常小劇場,海狗房東的繪本生活札記》
49份格仔書店(未來書店): 《索引,知識的鑰匙:從書本到數位搜尋時代,索引如何打造我們的知識體系,型塑我們的世界觀》
繪本童樂:《打開我的窗》
藝跡文化:《空間就是權力》
字字研究所:《門外漢的京都》
界限書店:《雪國》
獵人書店:《地方編輯》
序言書室:《春天及一切:威廉斯詩選》
解憂舊書店:《十九遊街市:街市成景點的本地遊》

從法律上說,門內屬於私人空間,門外屬於公共空間﹔但從地理上說,兩者不可割裂,尤其是戶內與戶外的街景本來是相連,門內的人也活在門前的風景裡,那裡有美麗的榕樹、老舊的公園、狹窄的馬路,都與居住或工作在這裡的每一個人有關。這次我們談談各自門前的風景。對有些書店來說,門前風景就是書本,比如少少同渡館談到繪本作者海狗房東的繪本札記《也等雨停也在雨中行》,這是一本縱談繪本的書,也談到「睇書」的地點,即書店。書名「也等雨停也在雨中行」也許就是從觀賞到走進門前風景的過程。49份格仔書店(未來書店)更談到丹尼斯‧鄧肯的《索引,知識的鑰匙》,探討的正是「索引」這個書本風景指示牌的演變歷史,從早期「索引」離經叛道的程度,可看見現代社會將一切規範化的原則令我們失去想像力。

圖片出處:見山書店

門前風景應該屬於結廬於風景四周的大眾,比如為了方便路人而做點平整街道的功夫,這樣的小工程與海邊豪宅在懸崖上加建後花園相比,應該算不上僭建。繪本童樂這次談到關於巴西貧民區的繪本,《打開我的窗》向我們展示一個政府不管的城區,這裡的人晚上打開窗戶卻能看見市區的燈光,這種美麗的夜景屬於貧民區內每一個人,也是最無價的。接下來的藝跡文化就更貼題,以畢恆達的《空間就是權力》談到空間與社會的關係,以及有關空間操作背後的權力意義,也有關於公共空間私有化的問題,但公共空間私有化的門閾在哪裡﹖讀者可以在書中尋找答案。字字研究所試圖從舒國治《門外漢的京都》的書題著手,認為「門」造成門外和門內之間的隔閡,然而對旅人來說,這種陌生也成就一種旁觀者「在門外徘徊,不登堂入室」的豁達自省態度。

說到京都,大家不免會想到日本,日本人對街區的保存,各式小店和風俗習慣的承傳,這些都是我們喜愛日本的理由,還有日本的雪,對生活在南國的我們來說,是陌生而美麗的,但雪也代表了日本人的悲哀。界限書店這次談到川端康成的《雪國》,小說書寫了「人生的徒勞」這個恒常的文學主題,細膩的小說文字需要我們反覆咀嚼。說到日本街區的保育,不妨留意獵人書店的文字,談的是台灣社會觀察者蔡奕屏透過《地方編輯》分享日本23個創意團隊的地方設計(書中稱為「地方編輯」)點子,向我們展示日本人在街區活化方面如何獨樹一幟。

序言書室則介紹美國一位重要詩人威廉斯的最新譯本《春天及一切﹕威廉斯詩選》,譯者是香港詩人鍾國強,這是華文世界第一次將威廉斯詩文夾雜的作品《春天及一切》全部譯出,也是第一次有人選譯其實驗性作品《地獄裡的科拉》。威廉斯秉持意象派信念,堅持寫美國最日常的門前風景,包括貧苦大眾和尋常草木,刷新我們對詩意的觀念。最後解憂舊書店告訴我們,如此美麗的門前風景,香港其實也有不少,葉子騫以《十九遊街市:街市成景點的本地遊》邀請讀者們,從作者居住的大埔開始,透過文字走遍十九區的街市,細味香港街市及街巷的門前風景。

少少同渡館 littlelittle_books:海狗房東《也等雨停也在雨中行:有故事相伴的日常小劇場,海狗房東的繪本生活札記》

愛書人都喜歡看看同伴愛看甚麼書
這本海狗房東的書也不例外

他既是繪本作者也是譯者
書中提及自然都是繪本
往往由生活一個片段
聯想起某本書某段歌詞
才帶出相連繪本

要介紹的就介紹完了
(佢鍾意睇咩書當然要自己睇書)
當中不少意外地正躲在書店

躲甚麼?雨呀

也等雨停也在雨中行

正是在我門前的風景
也等雨停也在雨中行 布克文化

49份格仔書店(未來書店):丹尼斯•鄧肯《索引,知識的鑰匙:從書本到數位搜尋時代,索引如何打造我們的知識體系,型塑我們的世界觀》

浩瀚巨著《大英百科全書》如果沒有了索引,而讀者想要看稀有生物的介紹時,要一頁一頁地翻查,困難就如走進迷宮,失去方向。因此,我們必須要在迷宮前建立指示牌,索引就是在無數知識聖殿前最好的人文風景物。

提到索引,大概只聯想到感情世界內的戇直男,毫無趣味。在這本書名長而看起來像索引一樣「戇直味」十足的《索引,知識的鑰匙:從書本到數位搜尋時代,索引如何打造我們的知識體系,型塑我們的世界觀》中,驚見索引曾經是幽默與諷刺味十足的。如索引可以這樣寫 (「彼得學院:高層意見不合,46:變態主要出身地,133」)或 (「朱思貝瑞,小姐,靠貓頭鷹標本欺騙時間,151」),這些索引,短少精悍又暗箭傷人。在十八世紀初的英國政壇,政治人物曾利用索引用來攻擊政敵,當時的輝格黨與托利黨爭鬥催生出諷刺性索引,編寫出與書相反意思的註解與索引,以嘲笑政敵。

另外,索引亦可玩味十足的。十八世紀時,倫敦大學學院英語文學教授曾為一本叫《有感情的人》的小說,編輯了「眼淚索引」-整理書中所以角色落淚的場景(「濕了眼眶」,P.53)、(「流了一滴淚便不再哭泣,P.131」)、(「重病男子吻去她眼角才萌芽的珠花,但自己也是淚眼朦朦,P.176」)。當然,這樣的編輯是「別有用心」的,是為了諷刺十八世紀小說情感氾濫的程度。

索引發展到現今,已沒有當初那麼有個性及幽默,格式變得統一,甚至可用於科技上,而google就是網頁的索引。索引是一套標記目標位置以節省時間的系統,由編輯用精髓文字編寫,為讀者導覽,是內文最好的門前風景。而《索引,知識的鑰匙》是認識索引的最佳「索引」。

繪本童樂 Kadey Jadey:奧塔維歐.朱尼爾(Otávio Júnior) 作者 / 娃妮娜.斯塔爾蔻芙(Vanina Starkoff)繪者 《打開我的窗》

《打開我的窗》是作者奧塔維歐.朱尼爾描述他童年時,在巴西里約熱內盧郊區「城中村」(Favela)生活所感受的故事。「城中村」常被外界稱為貧民窟,這是巴西的一種特殊類型的地區,隱於城市中的另一個世界,是個無政府管轄的地區,由生活在這地區的人們負責管理。

這裡,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習俗。我們跟著作者的視線,打開窗戶,看見遠處的城市燈火,它們如同夜空中閃亮的星星,有著無數的生命彼此交織。社區亂中有序,自成一角的世界,迎著希望。這些故事,想像著那些人們的生活,是否也在某個夜晚,打開了他們的窗戶,去尋找著什麼。

每當夜幕低垂,星光璀璨的時刻來臨,看到窗外的世界,深信對未來的希望,世界將會是一個無盡的冒險,一個充滿可能性的旅程。

藝跡文化 Mi Spacium Culture: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

說到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今期的每週一書不得不提畢恆達的這本這本《空間就是權力》。這是一本很值得閱讀的書籍,因為作者在書中講述的,不只是單純實體「空間」這個議題。而是從環境心理學的理論思維出發,紀錄了他的生活在城市空間的日常觀察。

畢恆達積極研究空間,並將城市很仔細地研究、觀察及分析。他不但以獨特的角度解構空間,還於每個空間配上性別。在書本上,他以「拓印」的方式展開書的序幕,讓讀者得以和空間建立親密關係。我們能夠透過「拓印」觀察城市的紋理。作者更以淺白的方式傳達了空間與社會的關係,以及複習的權力關係,例如公共空間私有化、塗鴉背後的意義等,好使我們能夠從閱讀書本中體驗空間、解讀空間並更認識自己居住的城市空間。

字字研究所 word by word collective:舒國治《門外漢的京都》

門像是旅行者和地方之間那永恆的隔閡,你想盡辦法,踮起腳、蹦跳着,放低音量、不敢打擾,嘗試隔着門屏息偷聽他的真實面貌,但任憑你使盡千方百計,不過是門外漢式的觀看。

《門外漢的京都》正正是舒國治以門外漢身份,帶着外部的眼睛、適量地駐足觀察着京都。縱然他有多麼熱愛京都,卻依然享受着「在門外張望、到處徘徊、不願登堂入室」的觀察角度。如此的豁達和自省,會為他帶來怎樣獨特的風光呢?

界限書店 Boundary Bookstore:川端康成《雪國》

推開家門,迎面而來的是個怎樣的世界?它可以是華麗的,宛如春夏秋冬、日月星辰、以至人世間一切美好之物;它可以是沮喪的,就如一場突如其來的天災以後,四處可見倒塌的樹木、遭到破壞的公共建設、及一發不可收拾的水浸。又見路上無數的清潔工人,營營役役、辛勞工作,都不過是為了維持生計。人生百態,夢幻或嚴酷,背後盡是無可預測的命數,而人類似乎始終無法掌控命運。

今期選書《雪國》,與香港讀者的距離看似很遠,始終香港是個不會下雪的地方,讀者也許會因而感到難以共鳴。但筆者認為,倘若我們能夠看透《雪國》純粹的華麗的四季之美背後,實則呈現了一種人生的悲哀,一種源於人類面對命運時,奮力反抗卻終究徒然無力的悲哀,《雪國》與我們的生命是無比相連的。畢竟,徒勞與悲哀,超越時代與空間的界限,是生而為人必然經歷的一種無可奈何,如雪般冰冷,卻同時體現出存在本身的熾熱。

《雪國》乃川端康成根據其五次於越後湯澤旅行的經歷所寫成之名作。故事主要圍繞富家子弟島村,與藝妓駒子和葉子之間,三人如何互生朦朧曖昧的情愫,徘徊在戀愛的甜蜜與苦惱之間,而當種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似乎終於要落地開花時,一場大火卻輕描淡寫地烙下了故事的終章 — 葉子慘死,駒子發瘋,剩下島村孑然承受門外蒼然空虛的滿天雪白。如此悲愴的結局,不禁使人黯然神傷。而《雪國》當中處處埋藏的徒勞,更使人倍感悲愁。比如駒子頑強地生活,渴望一天對島村的愛慕能夠開花結果,迎來幸福的未來,但渴望已婚的島村迎娶她,是無望而不切實際的,故她的堅持是徒勞的;又如葉子與身患重病的師傅兒子之間,再細心的照顧,面對將至的死亡,也是徒然的,而她念茲在茲與島村到東京生活的夢想,與最終於大火之中暴烈地死去的悲劇對照,映襯出一種極之悽愴的徒然。駒子和葉子,面對人生千萬不幸,卻不願罷休,反之呈現出人最光輝的一面 — 儘使人生只是徒勞一場,但她們始終選擇高傲地活著、去愛,華麗地營造出《雪國》絕美的哀愁。

誠然,推開家門,我們似乎覓尋不到雪的痕跡,但倘若我們深邃地凝視人生的本質,我們與雪國的距離,近在咫尺。

獵人書店 Hunter Bookstore:蔡奕屏《地方編輯》

這本書一開初,就解釋了在日本的「地方」,比起在中文比較中性,有著相對於城市「非都會」的意思。近十年日本一直在做許多地方復興、地方創生的活動,務求讓這些開始人口老化衰落的地方找回生機。

這本由台灣社會觀察者蔡奕屏所著,繼《地方設計》之後又寫了這本《地方編輯》,著重於在日本的地方團隊如何萃取和編輯各自所看到的風景,讓不論是在地人或者旅人,都感受到團隊想呈現或推介的特色。

書中收集了23個創意團隊的創意例子,包括東京農夫市集的麵包祭/Bread Lab計畫、風土派日本酒的地方編輯術、古民屋與廢校再生募資行動、鐵路沿線「限界聚落」活化等⋯⋯看完最深感受是,非在地人可能極容易說出一些天馬行空的傳銷例子,例如「你這樣這樣做就好了呀!」,但完全脫離地方脈絡。但最有用的往往是用心了解過該地方的人,才能看到的深度與透徹,小至像是在冬天門前提供一杯熱水,都能帶來最有效益的宣傳。

任何中央管治都不可能無遠弗屆,管到他人門前的風景只是權力的體現。剝奪了在地者的細心經營,這個地方又怎麼可能繽紛?

序言書室 Hong Kong Reader:威廉斯《春天及一切:威廉斯詩選》

門前有甚麼風景﹖不管你身處哪個地方,只要細心觀察,便能發覺世界色彩斑斕,比如走出灰溜溜的屋邨大廈,放眼四周,不一定要有簕杜鵑,即使望見夾竹桃的黃花,也是一種平凡的美。這次就談談一生默默行醫、但對美國詩歌影響深遠的詩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香港詩人鍾國強的最近的兩卷套裝譯本,第一次把詩人在1923年發表詩文夾雜的詩集《春天及一切》全部譯出,也第一次譯出詩人在1920年寫的前衛即興創作《地獄裡的科拉》。

這位默默工作的詩人生於十九世紀末,受現代詩開創者之一的龐德影響,努力寫龐德提倡的意象詩,卻突然發現全世界因為艾略特在1922年底發表的天啟式詩集《荒原》,而紛紛跟着後者的路子走。威廉斯執意要深化意象詩的境界,走一條與艾略特截然不同的路,故此他寫當時艾略特一派看不上眼的美國日常風景,《春天及一切》就是這樣誕生的。詩集中的第一首詩就以「在通往傳染病醫院的路上」起首,描寫醫院路邊草木在初春時的萌芽。門前的風景,即使看似平凡、單調,只要細心觀察的話,即使白描也充滿詩意。

威廉斯也寫行醫時或在街邊目睹的貧苦大眾,但他不像白居易那樣寫出「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那樣飽含現實批判的句子,只是偶遇式的、陌生化的白描,比如在〈無產階級的肖像〉寫一個貧苦女子,只描寫她在路邊脫了加紙鞋塾的鞋,去找那根刺痛她的釘子。他寫一次上門接生的孕婦,街邊碰見的黑人女子、老婦人,還有在醫院聽聞被性侵的護士。威廉斯著重從人物的動態中表現生命力,習慣社會批判文學的讀者,可以嘗試用另一種方法欣賞日常人物和物事之美。

威廉斯的詩既源於其美學取態亦反映其人格,威廉斯畢生與精確主義畫家交往,以客觀方式描寫世界,但不跟隨前人觀察事物的套路。他曾寫道﹕「不在思想,惟在事物中。」讓事物在詩中呈現自己,不加個人感情或判斷,這種寫法對某些讀者來說也許不夠吸引,但鍾的譯筆下,作品重新煥發本身的光彩。如果你看過占‧賈木許的電影Paterson,也許會期待在這兩卷譯集中讀到詩人晚年長詩Paterson的中譯(起碼是節錄),但因為幾年前另一位譯者暨詩人連晗生已譯出全本Paterson,所以鍾也就不掠美了。連的譯筆也很好,喜歡威廉斯作品的讀者,不妨鍾與連的譯本,連同原文詩集一起對讀,除欣賞其作品外,也可欣賞其美式英語的生命力。

解憂舊書店 The Book Cure:葉子騫《十九遊街市:街市成景點的本地遊》

我的書店門前的風景不就是傳統的街市。在這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各式各樣的串門,不只有買賣的交往,每天總有人在門前聊八卦、議論國家大事。我想傳統的街市是門內門外最分不清的地方,總是找不到私人與公共空間的界線,因此商販時常與食環職員發生爭執。但隨著時代變遷,傳統的街市漸漸被超市、商場取代,又或新設計的街市已沒有模糊不清的界線。有感街市特色將會消失,作者葉子騫記錄了這些街市的面貌在《十九遊街市:街市成景點的本地遊》。書名顯然是想吸引讀者遊街市,支持本土街市。書裡首先介紹是大埔的街市,因為作者是大埔人,當然有特別的感情,先說大埔的街市歷史,再介紹了現存大埔最古老的富善街街市(建立於1892年),這裡有人在文武廟前就地曬冬菇和鹹魚,不知這種風景還會留多久。書還帶讀者到港九新界離島各區舊街市遊走,勻經作者細心介紹,各有特色,好像荃灣和元朗的街市內竟留有上世紀馬賽克公共藝術。作者也記錄了青衣長發街市小商戶被領展迫走前的狀況。也去到已不復再的舊灣仔街市和中環街市門前憑弔。作者每次遊歷完一區的街市後,都會幫襯買一些食材(可能打搞人拍照訪問),並寫下特色食譜作結。如其說是作者的遊記,更多是對社區的觀察,這是現代人未必留意到的事實與文化。作者說街市也是一種講文化說故事的工具,只是我們習以為常忽略了。這本書沒有介紹我在街市的書店,因為書出版了我才開店,我對街市絕對有特別的情感,沒去過舊街市的人,不會感受到這裡與社區密不可分的連繫,與一般商場和商店不同,街坊會來串門、講價,就是那種沒有隔膜,模糊不清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