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Bookstores 每周一書

加沙

樂文書店:《鄂圖曼帝國的殞落: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中東》
49份格仔書店(故仔塗):《這才是真實的巴勒斯坦》
一拳書館:《Boom色彩世界的戰爭》
序言書室:《危脆生命》
獵人書店:《危脆生命》
閱讀俱樂部:《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
藝跡文化:《殘酷劇場:藝術、電影、戰爭陰影》
解憂舊書店:《我絕非虛構的美好七年》
繪本童樂:《國界》

以巴問題,一直是中東難以解決的族群衝突;而加沙走廊,則一直是這個問題的核心。自以色列立國以來,一直把巴勒斯坦人民驅離原居地,巴人數次起義及無數血腥襲擊皆由此而起,孤立於地中海一隅的加沙走廊尤其動盪。自2006年激進組織哈馬斯在當地執政以來,加上右翼政客納坦雅胡在以色列再度執政,加沙的衝突就一直沒消停,這次哈馬斯游擊隊更殺害及凌辱邊境以國平民及遊客,而納坦雅胡也揚言要消滅哈馬斯。我們希望介紹一些相關好書,思考未來中東局勢及以巴命運。

Photo from pexels.com by Musa Zanoun.

作為中東動蕩局勢的其中一環,也許我們該由問題的源頭,即鄂圖曼帝國的衰亡開始談起。樂文書店為大家帶來史家尤金‧羅根的大作《鄂圖曼帝國的殞落: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中東》,可以腦補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戰怎樣影響中東的前世今生。49份格仔書店(故仔塗)希望大家閱讀王冠云的《這才是真實的巴勒斯坦》,跟着親身走訪巴勒斯坦的作者,看清巴勒斯坦人民的真實生活,尤其是加沙走廊裡的平民如何在地道中進行婚禮。一拳書館道出支持以色列或支持哈馬斯的所謂「理據」,如何讓局勢一直惡化,卻介紹Ximo Abadía的繪本《Boom色彩世界的戰爭》,如何用圖畫呈現出政府怎樣說謊,又如何把廣大平民帶入深淵。說到所謂「理據」,喜歡理論書的讀者不應錯過巴特勒的《危脆生命》,這次序言書室希望藉巴特勒這本寫於美國反恐戰時的著作,提醒大家重視每個生命及其可吊唁性,並看清很多國家借各種「理據」殘殺他國平民並拘禁戰犯的行徑。同樣介紹《危脆生命》的獵人書店,則痛心被戰火摧殘的平民百姓,淪為交戰雙方的棋子,獵人書店寄望雙方重視百姓生命的危脆性,以結束戰爭。

巴特勒也呼籲我們從國家主體回到每一個體,閱讀俱樂部從日本社會學家小熊英二著作《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也發現了類似的視角,我們要瞭解戰爭的真實面貌,最好的辦法莫過於聆聽平民百姓怎樣描述戰時生活。除了平民外,電影也會呈現出戰爭的景象,比如這次藝跡文化就介紹伊恩‧布魯瑪的《殘酷劇場:藝術、電影、戰爭陰影》,這是作者在《紐約書評》上發表的二十八篇藝術評論和歷史散文,透過電影及藝術作品,談德國和日本發動旳戰爭、猶太人的集體傷痕,及今日巴勒斯坦人的處境等,當中可見作者的博學筆觸。說到文學作品,大家不妨留意解憂舊書店介紹艾加.凱磊的文集《我絕非虛構的美好七年》,這是一位以色列作家寫於兒子出生至父親去世七年間的短文結集,真實地呈現以色列人的日常生活圖景。在這些沉重的讀本過後,繪本童樂揀選了由玖石撰寫、海朗繪畫的繪本《國界》,在思考以巴衝突以前,先看看這些國與國之間的界線如何形成。最後,希望戰事早日結束,加沙及以色列平民一切安好。

樂文書店 Luckwin Bookstore:尤金‧羅根《鄂圖曼帝國的殞落: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中東》

一百年前,位居歐亞非交界的鄂圖曼是個衰弱的大帝國,既面臨英法德俄各國的覬覦,多種族、多宗教的結構也使得帝國內部紛爭不斷。廣大領土且與多國為鄰,使得她在一戰中戰火四起。原以為是個會被輕易打敗的舊帝國,無人料想得到,她的參戰反倒使一戰無限期延長,讓歐洲戰爭搖身一變成為一場世界大戰,當「西線無戰事」時,東線戰局正如火如荼的展開……

49份格仔書店(故仔塗):王冠云《這才是真實的巴勒斯坦》

《這才是真實的巴勒斯坦》的作者王冠云親身踏進巴勒斯坦及以色列這個中東火藥庫,記錄下未曾被聽見的故事。生於現時由以色列殖民的巴勒斯坦人,因以色列的封鎖,生活枯窘,生活的一舉一動更被以色列軍監視著。近30個巴勒斯坦人的故事,由兒童至老人、身體至心靈,只要有人聆聽,都是等待被看見的故事。

自1948年以色列宣佈要在「應許之地」建國的一刻,以巴的命運便緊緊扣連在一起。巴勒斯坦人在原本是自己的家園之土地上,淪為難民。加沙走廊被以色列興建的一座隔離牆圍著,牆內的消息彷彿被隔絕。對於巴勒斯坦的論述,牆外的主流媒體一直以「衝突」及「戰爭」來形容以巴兩國在土地上引起的爭議,有關加沙的報導大多跟被認定為「恐怖組織」的哈馬斯發動攻擊而成為新聞焦點。牆內除了在媒體報道所見的炮彈攻擊、資源匱乏畫面外,還有巴勒斯坦人民的各種情懷和渴望。隔離牆外內的愛情故事、地底隨道的世紀婚禮、巴勒斯坦女孩的夢、無聲的受害者、失色的童年等巴勒斯坦人的故事承載著他們對自由、基本人權的渴望,人性的掙扎及光輝。

「留在巴勒斯坦,希望可以有尊嚴,有人權,好好活下去!」

加沙是一個特別地方,是巴勒斯坦唯一一個能夠看見海的城市。然而,在加沙這片土地望著無邊無際的大海,卻無法游出去看牆外的巴勒斯坦。身為局外人的我們,能夠幫助巴勒斯坦人的方法,就是聽巴勒斯坦的聲音,再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這片土地上發生的真實故事。

一拳書館 The Book Punch:Ximo Abadía《Boom色彩世界的戰爭》

一個人支持一個國家而不支持另一個國家,原因可以好有理據,但這些理據又可以好無理據;這份支持也可以不講數據,但又非毫無根據。一位福音派教徒,可以因為聖經曾有一句:「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而無條件支持以色列;另一位反對帝國主義著,可以為了全球反殖理念,而沒有批判哈馬斯的暴力襲擊。有人又可以引用「史實」,指責當年以色列願意談判而巴勒斯坦則不願對話,更發起攻擊;又有人話明明有「兩國方案」,各自都可以有自己的國家,但以色列人又不接受。除了一百年來雙方的恩怨交錯,多年來各式解決方案都利中有弊,從來都不為雙方同時接受,因此以巴故事從來都不好說。

《Boom色彩世界的戰爭》雖然只是繪本,但卻深刻呈現,一旦政府要自己的人民支持時,第一件做的事就是說謊,捏造事實,抹黑對家,製造恐慌,令自己人無條件支持。於是一方會說:紅魔頭吞噬樹林,摧毀房屋;另一方會說:綠巨人燒毀農田,擄掠小孩。結果雙方人民都害怕起來。為了生活下去,大家都閉上眼睛,不看真相,交出了自身的自由,接受一種顏色的世界,期望換取安穩。最終,再也分不清誰是正義之師,誰是恐怖分子。來自加泰隆拿的圖文作者Ximo Abadía,帶來非一般繪本的文字和畫風,邀請我們放下簡單黑白二元對錯的世界觀,就不再那麼輕易為權力所擺佈。

序言書室 Hong Kong Reader:朱迪斯‧巴特勒《危脆生命》

哈馬斯襲殺以色列邊境平民及以色列還擊而對加沙發動戰爭,在網上反應不一,有論者認為以色列是這次恐襲的受害者,也有論者梳理以色列建國以來怎樣驅趕、屠殺巴勒斯坦人,譴責以色列對巴人居住地的入侵。兩種論述都透過定義「受害人」角色以獲得其正義位置。在西方與極端伊斯蘭勢力的衝突中,甚至在以巴或以哈衝突當中,這只是其中一場戰爭。我們早已習慣了由美國主導世界秩序的單邊主義邏輯,或者因此支持反美陣營的觀點,早已忘記有人說過「超越二元對立」那樣的話。

女性主義思想家巴特勒在911恐襲後寫的《危脆生命》,最近被譯成中文,無疑讓我們重新思考這一連串「歷史事件」的內在連繫,以及它們怎樣觸動我們的倫理判斷。大概人類不單支持正統,也支持弱勢一方,我們據此判斷國際政治上哪個「主體」更應支持,比如錫安主義者對以色列人回歸立國的說辭,及以色列建國時其居民大多巴勒斯坦人的狀況,等等。這些「理據」很多時候都是某一國家的單邊主義說辭。與其同時,我們會訴諸陣營思維,把對抗我們這套說辭的人視為「恐怖份子」及其「支持者」,無法理解每一個體看待問題的視角。

巴特勒在書中第一章〈解釋與脫罪〉裡拒絕主體、陣營的思維,呼籲回到個體、生命的層面去思考問題。當我們回到「生命」的角度,去思考人類共同體而不是國際政治的問題時,我們會發現人的生命其實很脆弱。然而並不是所有生命都得到應得的重視。在這處處講求正名、歸邊的人類社會中,可吊唁性又成為巴特勒審視生命是否得到重視的標準,可被吊唁意味着某人即使被殺害,仍能有名有姓、被哀悼﹕因為我的身份也依靠他人去建立起來,即使我必有一死,我的存在將透過他人的哀悼而得以存續。

《危脆生命》出版之時,大大地挑戰當時發動反恐戰的美國政府及支持反恐戰的美國輿論,其中最有爭議的事件之一,就是關塔那摩囚禁營。其主要爭論點並非人道與否,而是美國政府違反了日內瓦戰爭法,將反恐戰中俘擄的戰犯送到其境外的監獄囚禁。這是國家權力在反恐戰中任意妄為的表現,當中某些被拘禁的囚犯,並沒有受審,但被無限期拘留。自廿一世紀開始,不少國家以反恐為名,不斷擴張其管控司法管轄權內外生命的非法權力。有興趣的讀者,除閱讀巴特勒這部著作外,可以參與傅柯對於主權權力(sovereign power)及治理性(governmentality)的討論,卡爾‧施密特的《政治神學》,及阿甘本的《例外狀態》。

如果我們認真思考人權的話,那麼對這場衝突的思考重點,將不是以色列政府該怎樣去懲治違反國際法的哈馬斯武裝份子,而是雙方在這場衝突怎樣剝奪他們眼中不受其保護的平民百姓,包括戰時「必然」產生的誤炸,以平民作人肉盾牌,諸如此類,然後回到另一個問題﹕究竟怎樣才能讓國家回到捍衛公民權利,及重視人權的初始承諾,並免於讓一國內外的人民淪為被剝奪各種權利,甚至不被吊唁的「裸命」。

獵人書店 Hunter Bookstore:朱迪斯‧巴特勒《危脆生命》

以巴戰火不能說是重新燃起,因為根本不曾熄滅。橫跨千年的恩怨,牽涉數千年前的歷史,宗教信仰,國際政治,問題盤根錯節,我們又怎麼分辨所謂對錯?

但應該有唯一共識,是最可悲的永遠是平民。由《戰爭的框架》作者,性別研究x政治哲學最前線智識份子Judith Butler作品《危脆生命(precarious life),由本地出版社手民出版,今次作品就是聚焦這些歿於戰爭而不可弔唁的生命、被永久囚禁的生命。

套於以巴戰役,被雙方殺害的生命,就只淪為自己政權譴責對方並出兵的棋子,又有誰來關心這些生命和悲傷的親友?

天的一邊有漫天戰火,我們即使無力也不要停止思考人類的義務:「和平就是覺悟到他者的危脆性」。

閱讀俱樂部 The Book Club:小熊英二《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

大學時期曾經被逼修讀正義戰爭理論,因為學分上的需要,硬著頭皮都了解了些許。透過林林總總的條件,學者將戰爭分為「正義」及「不正義」,但戰爭總是不道德的。今個星期的新聞離不開「逃離」以色列的「Ming 仔」,戰爭離香港人而言很遠,更甚者可能親耳聽到空襲的警報聲都不會走;其他如死亡數字、人間悲劇只會令香港人的同情心發作,就算「行多步」也就只有捐款一途。

以巴衝突是近期的國際大事,但會是香港人茶餘飯後的討論嗎?對於這場衝突、兩國在歷史上的關係和拉扯,大家有思考、有反省嗎,還是這只是其中一則新聞?今期每週一書,閱讀俱樂部為你帶來小熊英二《活著回來的男人》,從平民的角度了解戰爭,到底身不由已及長官命令與我們有多遠。小熊英二是日本社會學家,日本社會學常常被喻為詩一樣的社會學,小熊英二在此書中透過父親的口述歷史了解平民在戰爭的總總。一個普通市民眼中的戰爭、社會與國家是怎麼一回事?

「這本書,並非只是單純記錄下我父親體驗過的『戰爭』與『生活』。所謂的『戰爭』與『生活』,是由政策、外交、制度、物價、所得、社會狀況等要素共同構成的結果。為了刻劃這些情況,在父親不同的人生時期,國家施行了什麼樣的政策與制度?這些措施對人民生活與經濟造成了何種影響?其結果是否帶來苦難、貧困與相互不信任等苦果?在書中都以分析的角度來撰寫。」

藝跡文化 Mi Spacium Culture:伊恩布魯瑪(Ian Buruma)《殘酷劇場:藝術、電影、戰爭陰影》

「不准低頭!排球是永遠向上看的運動啊!」

在每周一書的邀稿語中,我們原本計劃介紹一本德文攝影集,但後來發現之前已經介紹過幾本類似的書籍,並且在去年十二月的「戰場上的快樂聖誕」中也提到了與戰爭相關的攝影集《Et Dieu Créa La Guerre》(英文:And God created war)。對於有興趣的讀者,建議可以再次閱讀該書介。

雖然我們的書店沒有關於以巴問題的精選藏書,但今天我要介紹的書確實與戰爭有關,是伊恩布魯瑪(Ian Buruma)的著作《殘酷劇場:藝術、電影、戰爭陰影》。這本書收錄了伊恩布魯瑪在《紐約書評》上發表的二十八篇散文,其中包括他過去發表的藝術評論和歷史散文。他在學術知識上造詣深厚,書中引用了眾多知名人物的名字,可能是因為他從小就喜歡閱讀知識分子的文章。他描寫了被狂熱歷史所犧牲的受難者,儘管內容充滿悲傷,但他的文字絕不過分情感化,而是希望讓讀者正視歷史。他的文章不僅涉及戰爭,還包括藝術、電影、音樂、繪畫、社會運動和同性戀等議題,並直言藝術家在作品中揭露文明背後的黑暗面,以回應強權壓迫所帶來的殘酷現實。然而,這些藝術家和導演都深受法西斯主義的影響和苦難,包括德國和日本的畫家和作家,如馬克斯・貝克曼、喬治·葛羅斯、克希那、三島由紀夫、橫尾忠則,以及導演如荷索、法斯賓達、黑澤清、史貝柏格等。

在這本書中,他還探討了一些有趣的主題,例如亞洲各地的主題樂園現象,以及人們現在更關注的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人的處境。他編排的文章非常巧妙,從德國納粹徵稅問題談到日本參戰,並將焦點放在不同國家的藝術家身上。他認為戰後的納粹猶太人逐漸發展出集體創傷的體驗。作者以不同的人物作為切入點來討論戰爭,他分析了納粹佔領下的巴黎、被轟炸成廢墟的柏林,並直言《安妮日記》是滿足大眾對寬恕的渴望。

解憂舊書店 The Book Cure:艾加.凱磊《我絕非虛構的美好七年》

雖然說世界和平是最沒新意的願望,卻是不曾實現。小時候無法想像生活在戰亂地區的人如何生活,因為我們只看到最激烈及恐怖的畫面。後來聽到在當地採訪過的記者說,當地人其實大都習慣戰事,會如常生活,和我們差不多,只要避開戰區。我認為任何戰爭的理由都只是藉口,只為難了一出生就要面對戰爭的百姓,我自問沒有勇氣在中東生小孩,家長們在小孩三歲時,不是討論要考哪間名校,而是讓不讓孩子去當兵。我是在以色列作家艾加.凱磊的《我絕非虛構的美好七年》中讀到的。他的短篇小說是世界知名,點子常成為改編題材。而這本書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七年回憶錄,從兒子出生到父親離世,生活上的點滴,被他寫成一篇篇有趣的短文。第一篇〈歡迎來到這個沒有新意的世界〉,兒子出生那天就遇到恐怖襲擊,在醫院產房等待時,卻要應付想要採訪倖存者的記者。看他倆的對答看似平常、無厘頭,但是在那種背景,又是另一種意義。剛提到是否讓孩子當兵,丈夫與妻子之間有分歧,戰開一場戰爭,丈夫說不能只讓別人的孩子犧牲,自己的孩子不盡義務,妻子說丈夫無條件送兒子當兵是縱容戰爭,為何不努力和平解決,讓孩子免於兇惡(相信這是她們還生小孩子的信念)。又一篇〈炸不炸有關係〉,作者收到內幕消息指伊朗將核武轟炸以色列,為了不想浪費時間做無謂工作,夫妻決定暫停所有懊惱的家務修繕、工作應酬,但作者一個夢說講和了,妻子大受打擊,面對積累的工作,丈夫安慰說:「別擔心,我們都是倖存者,我們一起挺過了很多事⋯⋯疾病、戰爭、恐怖攻擊,現在,如果命運要我們面對和平,那我們也能活下去的。」。再一篇〈恐怖遊戲〉說他母親提醒了他,曾經瘋魔全球的手機遊戲Angry Bird,是「表面上有好笑的動物和可愛的聲音,骨子裡卻有基本教義派恐怖分子的精神。」的遊戲。當他回憶爸爸的床邊故事時,領悟爸爸想他知道,「人類極為需要在最不可能找到良善的地方找良善,需要堅持尋求一種角度,幫醜陋的東西打光,對疣和皺紋生出愛意與同理心,這並不算是美化現實。」書裡還有很多他和父母、哥哥、姊姊、兒子的回憶與反思,也能了解中東文化,經他描述,我邊看邊笑出聲,且笑中有淚。試想一個作家會為第一次見面的讀者簽書時,在書上寫上:「給亞拉姆。親子鑑定結果如何我都不在乎,對我來說,你永遠是我爸爸。」因為他認為他寫的小說是虛構的,所以簽書不必講真話。他就是這樣幽默。難怪中文版翻譯書名加上「非虛構」,這是英文譯名沒有的,譯者要強調內容真實,我像是觀看了一場精彩的棟篤笑。雖然沒有新意,但我會為世界和平祈禱。

繪本童樂 Kadey Jadey:玖石 作者 / 海朗 繪者《國界》

國界,或稱為國家的邊界,這是世界地圖上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們為不同國家之間建立了實體的分隔線。這些分隔線可以是自然存在的,如河流或山脈,也可以是法律或國際協議而來。國界不僅限制了國家的領土範圍,還塑造了不同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爭議源於中東地區複雜的歷史和政治背景,國界問題在這些地區特別敏感。

在這個特別的時刻,我們為大家介紹《國界》,一本以國家之間的界線為主題的繪本。我們閱讀其中,我們穿越一道又一道國界,瞭解國家彼此相鄰的共處方式。

願這星球一切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