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Bookstores 每周一書

淡季

繪本童樂:《熱狗》
49份格仔書店(三川二木人):《越獄》
小小同渡館:《混亂與內在力量故事集》
閱讀俱樂部:《開店指「難」:第一次開獨立書店就□□》
夕拾X閒社:《香港公屋:方格子的吶喊》
解憂舊書店:《被偷走的書店:我的青春,我的閱讀》
藝跡文化:《不只是消費:解構產品設計美學與消費社會的心理分析》
獵人書店:《時間也許從不站在我們這邊》
序言書室:《又一個時代》

踏入十月底,十一黃金周已過了半個月,國內及本港經濟本身表現不理想,加上這段期間也是零售業的淡季,相信很多書店同業朋友亦深有同感,不過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對於淡季,大家的體會和感受都不同。從道格‧薩拉帝的繪本《熱狗》,繪本童樂帶來一個比較佛系的答案﹕享受屬於自己的生活,找回自己。因為書店不同於其他零售業,所以這無可厚非。49份格仔書店(三川二木人)也希望透過二木人的多重結局故事《越獄》,沉浸在寧謐的時光,思考人生。淡季大概是一個適合書店人慢讀短篇故事的時間,不然小小同渡館也不會介紹《混亂與內在力量故事集》,而且也是透過故事探索自己的內在靈魂,欣賞當中的一席話﹕「淡季咪淡季囉/經營呢間書店已經成為我至今最勁嘅創作/呢個不斷幫書店進化嘅創作過程/令我感受到平靜」。不少零售業界有多少人能像做書店那樣,對淡季安之若素呢﹖

但真的每個店主,遇到淡季都能佛系兼淡定嗎﹖恐怕未必。閱讀俱樂部分享《開店指「難」:第一次開獨立書店就□□》一書,由2006年開業的台灣店主虹風,分享經營獨立書店的艱辛。這是她多年來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的「指南」,不妨以正面樂觀的態度,閱讀作者如何克服種種困難。就像很多香港人也是從公屋捱到能置業,夕拾X閒社這次拿梁啟智的新作《香港公屋:方格子的吶喊》來介紹,也希望大家思考一下我們的生活處境﹕香港人生活在極端自由的經濟環境中,卻有接近一半住宅是公屋,原來不管旺季淡季,我們都窮到要用畢生時間去贖回本應屬於我們的基本需要。解憂舊書店以多位台灣作者撰文的新書《被偷走的書店:我的青春,我的閱讀》,提醒我們,書店就是那種不分旺季淡季的慘淡「零售業」,關鍵在於初逛書店、熱血開業的那份初心。藝跡文化則帶來《不只是消費:解構產品設計美學與消費社會的心理分析》,與讀者分享作者沃夫岡‧烏利西對消費文化的深度思考,梳理消費者對商品的心理認知,如何決定消費。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書本也是一種靠作者、內容、見解、設計等非物質因素,來引發消費意慾的商品,也許解釋了為何書店有時不一定太受旺季淡季影響。

提到淡季,也許會有人聯想近幾伡的慘淡,經濟衰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其原因大家都清楚。獵人書店介鍾耀華的文集《時間也許從不站在我們這邊》,由佔中參與者,也是生活書社前店長的作者分享他對理想的執著和失落,沒有比這更切合這次的主題。序言書室則分享陳冠中最新的文集《又一個時代》,借該書談到一個時代會怎樣結束,而另一個時代又如何輾壓我們的記憶。其實旺季淡季就像牛市熊市般自然,關鍵是我們要怎樣保存過去的記憶,這也是做書店的初衷之一。

繪本童樂 Kadey Jadey:道格.薩拉帝(DOUG SALATI)《熱狗》

《熱狗》是榮獲2023美國凱迪克金牌獎的得獎繪本。作者道格  ·  薩拉帝(DOUG SALATI)以鮮明色彩與詩意的文字,讓大家藏在心底的情緒毫不保留地抒發。

一位女主人帶著小狗出門,在悶熱天氣在街道穿梭,周邊的環境充滿嘈雜聲音。小狗忍無可忍,決定坐在街道中央一步也不走。女主人意識到事態不妙,立即帶著小狗逃離煩囂,直奔海邊。小狗盡情地奔跑,好心情重回過來,找回本屬自己的生活。夕陽西下月亮升起,回家途中一切也平靜下來,進入夢中。

有時候,在書店寧靜的環境中,沒有人來人往,只有一本一本令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書本,就像《熱狗》的主角小狗「熱狗」,盡情地享受本屬自己的生活。

「在你覺得又煩又熱、受夠了一切的時候,
或許,你需要的只是綿長的沙灘和遼闊的天空,
帶你找回原本的自己。」

49份格仔書店(三川二木人):二木人《越獄》

淡季,總是那個被世人遺忘的時光。在四季輪轉中,它似乎總是被眾多節慶與繁忙的旅遊季節所掩蓋。但正因為它的安寧,淡季才能為我們帶來獨特的悠閒與靈感,如同一本尚未被發掘的珍貴書籍。今日,我們將為您介紹一本由作者「二木人」創作的一本多重結局小說,這本小說以越獄為主題,讓讀者在故事中體驗不同的結局和角色抉擇。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懸疑小說,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選擇和決策,將故事推向不同的發展方向,書名為《越獄》。正是淡季時分的最佳伴侶。

「越獄」一書,就如同淡季的靜謐,綿延的敘事和富有層次的文字使之成為您心靈的避風港。這部作品不僅以優美的語言將我們帶入一個奇幻而神秘的世界,同時也引發我們的思考,探討人性、命運和自由的哲學議題。

二木人以其深遠的文字功底和幻想的筆觸,勾勒出一個充滿奧秘的監獄世界,其中的角色和情節讓讀者為之著迷。書中主角的奮力掙脫牢籠,尋求自由的故事,正如淡季即將結束,迎來新生的大地。這部作品以一種多重結局的互動方式,呈現了生命中無法克服的挑戰和困境。

淡季,總是一個探索心靈的好時機。讓我們一同沉浸在《越獄》的奇幻世界中,享受靜謐的時光,感受文字的優雅,並思考生命的真諦。

小小同渡館 littlelittle_books:表達藝術治療服務中心《混亂與內在力量故事集》

本書5個月前出版

係本有關探索自己內在嘅書
諗落淡季時最適合做咩
可能都係問下自己嘢

書入面有一篇咁講:
獨處(solitude)+寧靜空間+創作=內在力量
我地點樣將人生嘅混亂透過呢3種組合化成內在力量就係本書想同我地一齊了解嘅嘢

入面有好多唔同嘅畫家用啲畫同文字
分享佢地呢一面嘅故事而且中英對照

成本書就係一次有魔法嘅靈內之旅
本書係香港表達藝術治癒服務中心出版
而佢賣書所得嘅收益亦會全部資助於表達藝術治癒慈善服務

特別鍾意其中一幅:
有個小女孩面對住幾個心口分別寫住「工作」「錢」「家庭」嘅巨人
圖下一句小字:
混亂是,把問題放大變成巨人
卻縮小了自己的力量,只得無力感

正正係自己當前寫照

淡季咪淡季囉
經營呢間書店已經成為我至今最勁嘅創作
呢個不斷幫書店進化嘅創作過程
令我感受到平靜
雖然呢份平靜會成日受外界影響

多謝呢本書再一次提醒

混亂與內在力量故事集
香港表達藝術治癒服務中心出版

閱讀俱樂部:《開店指「難」》

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

閱讀俱樂部 The Book Club:虹風《開店指「難」:第一次開獨立書店就□□》

今期每週一書,閱讀俱樂部為大家帶來《開店指「難」:第一次開獨立書店就□□》,為大家及各位開獨立書店的同業圍圍爐,取取暖。《開店指「難」》作者虹風是台灣獨立書店小小書房的店主,書房於2006年在台北開業,2011年更成立小寫出版,從此開始獨立書店與獨立出版之路。開業十年之際,她自資出版了這本「開店指南」,書中清楚指出開獨立書店將會面對的困難,並提出解決方法,再利用自己開書店的故事作為例子去解釋。

介紹這本「指南」並不是要指導大家獨立書店如何會成功,又或如何可以改善書店的經營環境;介紹這本「指南」是希望各同業回想自己開店的初衷。開獨立書店的朋友想必在事前已經過很多思考和計算,開店後大家在各自的位置做好自己的工作。淡季不會是第一個問題亦不會是最後一個問題,辦法總比困難多,共勉之。

「十年間,在整個閱讀持續退潮,今年(2016年)更迎來陡降式大退潮的現今,我們想要維持不變的努力,往往比『變』還要來得多許多。那個不變,意思是指,我們信奉的價值觀與理念,不能與我們所做的事情有所違背;那些不變,是為了要讓最初開一間書店的初心恆在。」

夕拾X閒社 Mellow Out:梁啟智《香港公屋:方格子的吶喊》

香港政府不斷強調市場至上、認定市場機構就是讓香港經濟繁榮穩定的金科玉律,但香港今天的經濟狀況也許仍在停滯不前,大家都有目共睹,就連香港的四大優勢產業(金融、旅遊、轉口、工商)都受到疫情的嚴重影響。香港基層的處境更是慘不忍睹,惟有關於改善勞工的政策,特別是本來兩年一檢的最低工資在2021年時被「凍薪」,即使今年終於加致時薪$40也已追不上通脹。不少「打工仔」解決三餐問題,又要為住屋上苦惱,又何來會有額外的消費。

本周夕拾X閒社為各讀者們推介梁啟智所寫的《香港公屋:方格子的吶喊》,相信讀者們都不會不知道香港的住屋問題有多麼嚴重。但大家又有沒有思考過公屋的定位?為何香港一個強調市場經濟的地方,卻在房屋市場佔比上會有46%的公屋。自戰後香港人口大增,香港的生活成本也開始增加,港英政府為求保留勞動人口而採取一種 Ian Holliday所稱為生產主義福利資本主義的福利模式,針對工人的較大開支的地方着手,公營房屋就是其中一項,這些問題在此書內都有一一解答。

《香港公屋:方格子的吶喊》也十分適合不同種類的讀者,作者由淺入深,由記錄作者在沙田禾輋邨長大的經歷、探討公屋的定位、社會對公屋的污名、公屋的建築風格,再到千禧年後的私有化改革,都有收藏在此書。

解憂舊書店 The Book Cure:永樂座文化出版《被偷走的書店:我的青春,我的閱讀》

咦,怎麼我覺得我的書店一直都處於淡季呢?今時今日很難會用「旺」去形容書店吧,能夠生存已經很不錯。想起當初開書店是看見別人的書店沒有生意而倒閉感到可惜,自己卻不合邏輯地跑去開書店。記得當時正看到侯季然導演的《書店裏的影像詩》的記錄短片,被那些台灣獨立書店故事吸引,也讀到永樂座店主石芳瑜寫的《就這樣開了一家書店》,被她那句「如果人生還可以有甚麼變化,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想機會已經來了!」誘惑了,就這樣,我自己也開了一家書店。最近知道永樂座跨入出版領域第一號書《被偷走的書店》出版,所以很少賣新書的我也決定入貨支持。副題「我的青春,我的閱讀」,故名思意是作者們對青春的回憶,書是集結十多位資深讀者、書迷,細說在閱讀途上的美好青春,這些資深書迷有作家、詩人、藏書家、書店工作者等,都是與書分不開的人。強調資深是因為他們都經歷過書店旺季時期,書是重要記憶,不論是對書的記憶,還是記憶在書裏,書總是在某個角落存在。記得小時候,因為家庭原故,我小學的暑假必定在台灣渡過,那是八十年代的事,母親也必定帶我到書局街(重慶南路)逛書店。我印象那時的書店總是人山人海,細小的我要出盡九牛二虎之力才擠進書架前面看書,情況像以前擠擁的香港書展。別人的青春記憶,也是自己的青春回憶。另外,紙上極樂在書裏談年輕時看禁書的經驗,不忘笑說現在輪到香港淪陷,真的被刺痛了。台灣的書店目前也面臨一樣的困難,我跟石芳瑜也互相加油。現在是策展時代,書店也出盡渾身解數提升閱讀風氣。我不是做生意的人,從來沒有考量淡旺季,只想老老實實做書店,就像一間平凡的麵包店,讓人有一點飽足感。

藝跡文化 Mi Spacium Culture:沃夫岡‧烏利西(Wolfgang Ullrich)《不只是消費:解構產品設計美學與消費社會的心理分析》

寫每周一書的挑戰,最大的困難之一是根據邀稿要求選擇適合的書籍,有時選書所花費的時間甚至超過了書評的撰寫時間。此外,作為一家網上書店,我們需要更多的宣傳以增加曝光率,尤其在淡季時更需要努力。因此,本期每周一書的主題是淡季,我們選擇了一本關於產品設計對消費心理學影響的書籍。

這本名為《不只是消費》的書集結了文化批評、藝術理論和消費心理學等多個領域的內容。作者Wolfgang Ullrich在2007年至2012年間撰寫了多篇關於消費理論的文章。書中收錄了他在設計學院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教授「消費者學程」時使用的相關教材和專欄文章,作者還以日常消費品如胡椒罐、沐浴乳、礦泉水、巧克力為例,建構對消費文化的深度思考。他說明消費者對某些商品的心理認知,認為這些商品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高劑量安慰劑的作用。例如,有人購買減肥書,認為這會進一步激勵他們減肥的決心;有人購買語言學習書,認為閱讀完書後就能輕鬆掌握流利的語言表達能力。消費者每天都自願地將品牌設定的情境框架填補到他們內心的空缺中。

作者對於消費文化的分析非常精準,讓讀者能夠重新認識消費文化中的各種迷思。我推薦這本書,原因在於作者對於消費文化有獨到的見解,他的分析能夠讓讀者重新思考消費文化中的各種問題。

希望讀者閱讀這本書後,將對日常消費文化的風格有更深入的了解,並且更加支持本地獨立書店,讓我們在淡季中度過寒冷時光的時候不再那麼孤寂。

獵人書店 Hunter Bookstore:鍾耀華《時間也許從不站在我們這邊》

書店淡季,是暑假書展後、年底節日前的秋天,抑或根本是香港書業式微的這些年?

生活書社曾在元朗鳳攸北街實踐另類、「田園」的生活方式和書店模式,鍾耀華是店長之一。《時間也許從不站在我們這邊》收錄他2016-2020寫的,有時是社運和法庭現場記敘,有時像社論,有時是讀書報告,有時像店長日記,有時思辨,有時抒情,有時是詩,有時只是碎碎念。當中最為人熟悉大概是他身為「佔中九子」的〈傘運案庭上最後陳述〉,那一幕他還親自在《憂鬱之島》重演了。書中間〈徒勞的重複〉,他質疑自己都是重複寫著類似的信息,都是徒勞——世界有改變嗎?然後他繼續在「淡季」中書寫,寫到反送中後。我倒不嫌重複,而是久持對理想社會的執著,前後有新的看見、反思、分享,非常豐富。不指望幾時綻放,但有些事物在偏執的深邃思考中發芽。

無論哪方面的淡季,今天還站得住、開到門的話,獵人就繼續和大家一起主動出擊,尋找重生的春天。

P.S. 鋼鍊fans必讀p.188〈靈魂的法則〉,歡迎來店打書釘。

序言書室 Hong Kong Reader:陳冠中《又一個時代》

零售業有旺季有淡季,好比股市有牛市有熊市的道理。也許這就是「萬物都有定時」的道理,君不見十多年前很多人在說「大國崛起」,到了現在大家都惶惶不可終日,彷彿等待歷史的懲罰。這時候打開陳冠中最近的文集《又一個時代》,不單教會我們回顧昨日,更重要的是,怎樣綜合上世紀的歷史事件,細察曾經發生的變化,不讓時代徹底的流逝。

書中的評論大多像一些閱讀扎記,有部份是講談稿,從首篇漫談中美世界大戰的〈從一百多年前到未來〉到〈講事實!〉和〈為甚麼要書寫張東蓀?〉,都有作者和大多數香港人一貫關注的中國主題在,而且都與二十世紀或者過去五十年間發生的事件有關。細細咀嚼這些文章,還是會得到一些啟發。

在香港有不少人遙遠地見證了對中國影響深遠的事件,比如四人幫下台、改革開放、八九民運或加入世貿,這些事件也同樣推動了世界各地的變革巨輪,但大多數人對一個時代的過去會漸漸感到麻木,就像香港經常清拆舊樓、改建豪宅,空蕩蕩的工地上,很快又有一幢金碧輝煌的商廈拔地而起,我們都習慣了。

時代不等人,所以人更需要趕緊為時代作見證,正如書中談到八十年代美聯社華人記者劉香成時,引用劉的話,說各大媒體不會等你慢慢浸淫當地文化後再拿出作品,因為那樣的話「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

另外,如果時代只按一種主旋律來書寫,那麼我們必定會漏掉很多關鍵的細節,以致思考前因後果的時候,總是覺得不順暢。陳冠中在談及張東蓀時這樣寫道﹕「然而歷史上也曾出現這樣的人物,他們有意識的思想主張加上適時的政治行為⋯⋯卻能助我們洞悉窺見某些闗鍵時刻——充滿可變性的特殊日子——所孕育可分娩的歷史果實,或曰多樣的歷史可能性」。也許我們經常忽略歷史總是充斥這些由個人實踐的「多樣的可能性」,沒有這些可能性,任何變革都不可能發生,我們對未來也不會有希望。

不管旺季、淡季,下一個時代的巨輪總會來輾壓我們的記憶。從《我這一代香港人》到《又一個時代》,陳冠中都在嘗試透過筆墨保留那些激發我們思考的時代和人,在我們還能讀書寫字的時候,陳冠中的文集為我們保留了他那代人的時代記憶。而不管旺季淡季,書店總有責任把這些記憶交到讀者心中。